在中国历史上,蔡京绝对算得上是十大奸臣之一。他的得势,最主要是在于反复无常,能够左右逢源。司马光要废除新法,他积极响应,章惇要恢复王安石变法,他又力行立办,绝不拖泥带水。靠着这种翻云覆雨的本领,虽然在仕途几经沉浮,他终能崛起,四度担任宰相,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

当时的太学生陈东上书,将他称为“六贼之首”。在各方的舆论压力之下,蔡京终于被宋钦宗贬到岭南。途径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又饥又渴,由于名声太差,给钱也无人卖他饮食,最终就死在当地的一间义庄之中。

其实,蔡京也做过一些好事的,比如兴办漏泽园等养老机构,但因为作恶太多,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苦难,所以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一片骂声。不过,他的一位儿子蔡绦却始终为他翻案。

蔡绦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模糊,出生和去世的年月不知,甚至是蔡京的第二子还是第三子也有争议。但是,蔡绦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孝子,首先在蔡京年老的时候,都是蔡绦替他行文,替他决策,替他做恶事:

目昏日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制,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口占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抢案后从——《宋史·蔡京传》

更为重要的是,蔡绦本身就是一个著作颇丰的文人,光现在还传世的作品就有《国史后补》、《北征纪实》、《铁围山丛谈》、《西清诗话》及《蔡百衲诗评》等等。利用这个便利,蔡绦对于自己的父亲蔡京可谓是大加赞美。

蔡绦主要是在《铁围山丛谈》中夸耀父亲,由于蔡京执政弄得一团糟,最后亡了国,政绩上实在不好意思贴金,便主要从私德和人品方面着手。

他夸蔡京是一个大度的人,在宋哲宗时,蔡京四十九岁,正与一些大臣一起在金明湖上泛舟,可是正当他走上龙舟时,突然被风浪卷入了水中。当场的人都吓得面如死灰,他却抱着一块木头,游到了岸边,捡回一条命。

当时有人在这种紧张场面还不合时宜地开玩笑:蔡京啊,你免去了去湖南的劳役之苦啊!(元长幸免潇湘之役)

然而蔡京缓过神来,并没有生气,反而大度地说:说真的,有点像是去陕西洛浦旅游了一趟。(几同洛浦之游)

还有一件事,说得蔡京更是不同凡响。那是在蔡京荣升太师的时候,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然而蔡京却没有得意之色,反而是镇定如常。别人不解,他却对宾客和儿子们说:我这一生,做官时间很长,什么都看透了,现在显赫一时固然值得庆贺,但说到底不过是运气好罢了。人世间的折辱,又何必斤斤计较。

怎么样,这两件事情是不是让奸臣蔡京的形象变得没有那么可恶?第一件事情不是蔡绦瞎编的,毕竟是大庭广众之下发生过,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陈次升的《谠言集》都曾记载。而且陈次升还是亲历者,后来规劝宋哲宗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来找乐子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件小事,可以说是一件屁大的事情,能够说明什么?

第二件事,估计也有可能是真的,但古往今来,无论是清官贪官、忠臣奸臣在此种情况下也有过类似的场面话,实在不能说明什么。同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在被任命为宰相的当天,不言不语,只有一二门生陪伴,最后写下一句明志的诗让大家就此离开。

诸如此类事迹,在《铁围山丛谈》比比皆是,可见在蔡绦眼中,父亲却不是罪该万死的奸臣,而是生不逢时的伟人。这也许是每一个人都难以克服的私人感情,《铁围山丛谈》虽然是记录野史逸闻,但价值还是很高的,唯独涉及到蔡京的事,学者都只能弃之不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