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開考。語文作文題與往年一樣,受到輿論關注。總體看來,今年9套試卷(3套全國卷、1套全國漢語試卷、5套分省命題卷)的作文題,都繼續採取材料作文命題方式,旨在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

材料作文的特點是,由學生根據給定的材料,自擬標題寫作。好的材料作文題,應該避免主題先行,要給學生更大的思辨與表達空間。從這一角度看,今年主流媒體公佈各地的材料作文題,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不再擅自給材料作文“命題”,而是列出所有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這貼近了材料作文命題的用意。

雖然我國高考作文從2013年起,就體現出“材料作文”的命題方向,但是,我國社會在關注高考作文時,還有“命題作文”的思路。以“命題作文”思路,來分析“材料作文”,就會讓材料作文仍舊存在主題先行的問題,而且,考生會繼續採取宿構、套題的方式準備材料作文。

比如,去年全國Ⅰ卷作文的題目本來是,“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00年 農曆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啓,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就把作文題命名爲:“世紀寶寶中國夢”。這就把材料作文變爲命題作文了,這一“變化”會侷限考生的思辨和表達空間

對於今年的作文題,當然也部分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想用簡單的標題,來歸納材料作文的主題,如全國Ⅰ卷,就有自媒體將作文題命名爲“勞動”,“提倡勞動的演講稿”,“科技與勞動”等。這些自命題都是各自對材料作文的理解,而非材料作文的本意,材料作文的全部材料是——“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着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要求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不能以命題作文思路,來對待材料作文,這既是對命題者的要求,也是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還是對社會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好的材料作文,應該給學生較大的思辨空間和表達空間,如果材料作文,要求所有考生的觀點都一樣,那麼,這樣的材料作文,就沒有給學生思辨空間。因此,從這一角度看,上海、江蘇、浙江的分省命題作文題,給學生的思辨空間更大,同時,全國Ⅱ卷讓學生從五個任務中選擇一個,也擴大學生的選擇空間,有利於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任務”,進行寫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已經進行多年的高考語文材料作文改革,但對待高考作文,還有應試傾向,這是因爲有的材料作文題,材料作文只是形式,實質還是命題作文,而由於材料作文選擇材料,多與社會熱點有關,因此,這更讓考生更容易“押準題”。近年來,很多語文老師都在高考作文題公佈後,宣稱押準了作文題。

因此,還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作文題的本質是什麼?作文題就是作文題,不是科技題,也非時政題,有人認爲,作文題貼近時代,社會熱點,就是好作文題,但從作文考察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要求看,好的作文題關鍵在於讓學生有話可說,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今年江蘇與浙江的作文題,與社會熱點沒有關係,但卻有較大的思辨空間,是不錯的材料作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