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俗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个人的品行,如果没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圣先贤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观人的方法,一句话12个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记住了,看人再不会走眼。

孔子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分析他的动机,再看他这样做是出自本心吗。这样去观察一个人,他还有什么隐瞒得了呢?这句话反应了孔子观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视其所以:看人先看他做了什么

首先是视其所以,就是看人先看他做了些什么,做的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看人不要先去考虑他动机的善恶,而要先看行为本身的价值。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的好心办坏事,这种情况似乎可以得到原谅,但恶的行为最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行为者要对后果负责。正如清朝金樱写的楹联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但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和欺骗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所以还要看第二点。

第二、观其所由:看他做事的动机

首先,对于恶的行为即便有善的动机,孔子认为也要对结果负责。就像子贡所说的,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人人都看得见。识人就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其次,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划分为三类: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真心为善不用多说了,伪装为善是就是那些假善人,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做善事。难点在于如何看待“忍着为善”。这就需要看子所说的看人的第三点。

第三、察其所安:观察他人心之所安

最后观察人心之所安,这就是为了解决“忍着为善”的问题。有人做了实实在在的善事,动机也是纯正的,但是却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比如给受灾地区捐款,很多企业和人是因为别人捐了,我才捐,是一种跟风和从众,还有一些甚至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活着把慈善当作一种营销的手段,内心并不一定是乐意的。

小结:

孔子识人术,记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2个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会走眼。孔子用寥寥12个字告诉我们如何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对我们今天观人识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