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孔子的原文是這樣說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說,看一個人,要看他的行爲,分析他的動機,再看他這樣做是出自本心嗎。這樣去觀察一個人,他還有什麼隱瞞得了呢?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觀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視其所以:看人先看他做了什麼

首先是視其所以,就是看人先看他做了些什麼,做的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一種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看人不要先去考慮他動機的善惡,而要先看行爲本身的價值。因爲實際上,有很多的好心辦壞事,這種情況似乎可以得到原諒,但惡的行爲最終會造成不好的後果,行爲者要對後果負責。正如清朝金櫻寫的楹聯講的“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但是,行爲帶有隱蔽性與和欺騙性,動機上也存在故意與過失。善的行爲可能出於僞裝,惡的行爲也可能出於過失。所以還要看第二點。

第二、觀其所由:看他做事的動機

首先,對於惡的行爲即便有善的動機,孔子認爲也要對結果負責。就像子貢所說的,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虧,人人都看得見。識人就會犯錯,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孔子讚揚顏回“不貳過”。其次,在對待善的動機上,孔子劃分爲三類:真心爲善;僞裝爲善;忍着爲善。真心爲善不用多說了,僞裝爲善是就是那些假善人,懷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做善事。難點在於如何看待“忍着爲善”。這就需要看子所說的看人的第三點。

第三、察其所安:觀察他人心之所安

最後觀察人心之所安,這就是爲了解決“忍着爲善”的問題。有人做了實實在在的善事,動機也是純正的,但是卻不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的。比如給受災地區捐款,很多企業和人是因爲別人捐了,我才捐,是一種跟風和從衆,還有一些甚至是迫於輿論的壓力,活着把慈善當作一種營銷的手段,內心並不一定是樂意的。

小結:

孔子識人術,記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孔子用寥寥12個字告訴我們如何從行爲、動機,以及所樂之事三個遞進層次去觀察一個人。言簡意賅,意義深刻,對我們今天觀人識人依然具有借鑑意義。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