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0日 来源:保健时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 岁以下婴幼儿,但也累及青少年,有时可波及成人。手足口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 型和肠道病毒71 型最常见。

我国自1981 年在上海首次发现该病之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

1987 年,湖北医学院医学病毒研究所首次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EV71 病毒。1998 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

2004 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立,实现了全国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从2005 年起,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向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手足口病例的报告。

2008 年,手足口病正式被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按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原卫生部于当年发布《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08)》,用于指导全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2008 年以来开展的全国范围的持续监测,初步阐明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了手足口病的年龄、时间以及地域分布等特点,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6 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 型(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获批上市。该疫苗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儿童手足口病蔓延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成为人类战胜儿童手足口病的重要里程碑。

编辑:dr01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