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火炮粗略分个类:火炮按照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按发射方式分为“身管火炮”和“火箭炮”;如按弹道特性,则可分为“榴弹炮”、“加农炮”和“迫击炮”。显然,榴弹炮和加农炮都属于线膛、身管式、后装式火炮,区别就在于弹道特性而已,而弹道的不同源自于火炮设计结构的不同,以及作战用途的不同。
弹道特性具体区别是,加农炮弹道低深、榴弹炮弹道弯曲、迫击炮弹道最弯曲,因此根据物理学的抛物线原理,三种炮的身管也是逐渐缩短,加农炮最长、榴弹炮稍短,而以迫击炮最为短小精悍。当然,炮管长短是相对的,专业术语应该是身长口径比。
在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共性中,身管式、后装式很容易理解,就解释一下所谓线膛炮的称谓,线膛炮是在炮管内壁刻有膛线,火炮发射时弹丸会沿着膛线旋转前进,这样自炮口打出后仍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射击的准确性,否则使用瞄准具也是白搭。在这一点上,其实火炮跟步枪的发展历程是相同的,早期的步枪也是前装火药,并且没有膛线。而后装弹药和膛线的出现,实际就是武器发展的里程碑。
所谓“榴弹”,也叫开花弹或高爆弹,是现代炮兵使用最多的基本弹种,它是依靠弹体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和冲击波来产生杀伤力的。它用于压制和毁伤敌人的步兵和装甲集群力量,也可对敌人的固定军事目标进行破坏,一般打击对象的目标较大。与之区别的则是“穿甲弹”、“破甲弹”等其他弹种,正因为榴弹的杀伤目标范围较大,所以要求榴弹的装药量和重量也随之增大,为提高炮弹的射程,火炮的仰角必然要提高,否则炮弹是送不远的,这就是“榴弹炮”。
榴弹炮一般用于压制射击和毁灭式射击,但却不能进行对具体目标直瞄进行精准射击,因此应运而生了“加农炮”。
换句话说,榴弹炮主要以发射榴弹为主,但是加农炮也可以发射榴弹,只是炮管加长、发射仰角较小和弹道低平而已,它们俩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发射什么弹种,而在于作战用途,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加农炮”可以理解为榴弹炮的改进型而已。欧洲大约在16世纪开始出现专门的加农炮,拉丁文为canna,意思是“管子”,道理很比较浅白,炮管长,炮弹初速就高,穿透力强,炮弹射程就远;仰角小,炮弹就可以按照瞄准好的射击诸元比较准确地击中战场上的具体目标。
现代加农炮特性的数字描述为:身管长度一般为口径的40到80倍,初速达到700米每秒以上,射程远(最高可达30多公里),是进行地面突击作战的主要火炮,而榴弹炮一般布署在战场二线进行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二战时期的火炮虽然也有这样的区分,但是技术指标仍很勉强,所以才有了缩小版的山炮(榴炮)和野战炮(加农炮),日军三八式野炮的炮弹初速不过540米每秒。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攻城战斗中,榴弹炮可以用曲射将炮弹越过城墙杀伤城内敌军和设施,加农炮可以直接摧毁城墙和城门,攻进城内后加农炮可以在巷战中直接轰击敌人的碉堡和防御工事。坦克炮和高射炮都属于加农炮类型,因此隆美尔可以把88毫米高射炮用来平射打坦克,因为穿透力很强,再辅以穿甲弹,自然就成了坦克杀手。
追求杀伤效果要求炮弹尽量重量大,追求射程远又要求炮弹尽量重量小,产生榴弹炮和加农炮区别的原因,就是不能解决这两个要求的矛盾性,榴弹、破甲弹的口径和重量一般就要大于高爆弹、穿甲弹。而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这一矛盾基本得到平衡的解决,现如今的炮兵部队装备的,都是合二为一的“加榴炮”,就是将榴弹炮的身管加长,同时赋予它大仰角杀伤和小仰角精准的两种功能,可以发射各类弹种,不再有榴炮和加农炮的准确区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