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2019年6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五洲傳播中心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設計全球招募大賽”評選結果揭曉暨系列推廣計劃發佈會在北京舉行。大熊貓“阿璞”從來自全球的2000多個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爲首箇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新華社發,圖片來源:2019年6月13日《光明日報》)

大熊貓“阿璞”形象兼具藝術創意、文化內涵,凸顯國際化和青年元素,展現出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新時代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貼合大賽“中國大熊貓,世界新青年”的主題命題,呈現和代表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新青年朝氣、活力、樂觀、自信、愛分享的國際風貌。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新華社發,圖片來源:2019年6月13日《四川日報》)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巡視員、副局長凌厲指出,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和國家名片,是大自然贈予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生動體現着中國人親和、友善、謙遜等特點,詮釋出中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生態文明理念,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溝通民心的橋樑和紐帶。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爲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大熊貓有力地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關係的深化發展。那些旅居海外的大熊貓們就像一個個“友誼大使”,所到之處都會颳起一陣“熊貓旋風”“中國旋風”,切實拉近了中國人民與國外民衆的心靈距離。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2014年在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板溝拍到的大熊貓(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馬文虎 攝,圖片來源:《巴蜀史志》編輯部)

凌厲強調,希望各方以此次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的推出爲契機,全面加強大熊貓文化產品的開發製作,着力推動大熊貓文化進一步走向國際,讓國外民衆更加生動地感受大熊貓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大熊貓文化內涵,以大熊貓爲載體和紐帶傳播中華文化、溝通中外民心,深化友誼、增進信任,持續譜寫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佳話,助力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2018年5月31日,一隻大熊貓來到汶川縣綿虒鎮金波村的田地裏(圖片來源:新華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志忠致辭表示,大熊貓是友誼、和平的象徵,給人們帶來歡樂;希望“中國大熊貓國際系列形象”的基礎形象“阿璞”能夠代表中國新青年,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大熊貓 (張志和 攝,圖片來源:《巴蜀史志》編輯部)

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井水清致辭稱,希望以多元化和新青年的表達方式推動大熊貓文化走向國際,更好地藉助大熊貓講好中國故事,把大熊貓和大熊貓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昇華成爲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國畫《天之驕子》,童昌信 作品(圖片來源:《巴蜀史志》編輯部)

“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設計全球招募”活動受到來自海內外的高度評價。本次優勝團隊的海外設計師、曾任皮克斯藝術總監的安東尼表示,從本次大熊貓國際形象的創作中,充分感受到了開放交流,“阿璞”將是一個屬於未來、屬於世界的中國大熊貓形象。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國畫《大熊貓》,童昌信 作品(圖片來源:《巴蜀史志》編輯部)

“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設計全球招募”大賽評審委員會代表,歐洲泛用設計聯會主席、挪威藝術設計學院名譽主席、皇家藝術學院評審歐妮發表“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評選證言,稱讚“阿璞”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形象,帶給大家無限想象空間的熊貓形象。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線描畫《和諧號》 39cm×27cm(2019年) 四川省直屬機關實驗嬰兒園 蒲世悅 指導老師 於小莉(圖片來源:四川省直屬機關實驗嬰兒園)

作爲“中國大熊貓國際系列形象”的基礎形象,未來“阿璞”的形象還將不斷完善,出現在系列影視及文創作品當中,並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廣泛使用,面向全球推廣中華文化。

【方誌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

橡皮泥《快樂的一家》,30cm×22cm(2019年) 四川省直屬機關紅星幼兒園 崔書瑜 指導老師 楊倩(圖片來源:四川省直屬機關紅星幼兒園)

(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根據6月4日《光明日報》報道《首箇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阿璞”發佈》、6月4日《四川日報》報道《“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設計全球招募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綜合整理)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爲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