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有許多事情,至今仍是謎團。1499年,明朝發生了9件大事,其中一件震驚全國,此案就是“程敏政泄漏會試試題案”,到底程敏政泄沒泄題?正史沒說清楚,野史更沒說清楚,至今仍是一個謎案。但這個謎案卻改變了歷史。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爲什麼一樁科舉懸案改變歷史呢?暫且不分析這樁懸案到底是冤案還是有嫌疑。但這場科舉考試中兩個重量級人物登場了,一個是王守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王陽明,另一個就是江南才子唐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唐伯虎。這兩個人都參加此次科舉考試,改變了兩個人命運,也改變中國歷史走向。

懸案經過

朱元璋開創明朝以後,大力反腐,懲治社會積聚下來的弊病,可以說明朝的科舉考試很少出現作弊案,誰都不想提着腦袋來作弊。但明英宗以後,科考作弊案開始多起來,不過也比清朝少。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號稱江南才子的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江蘇吳縣人。出生於經營小酒店的商人之家。童年時幹過雜活,幫父親照顧過生意。13歲那年,父親花重金爲他請了一個塾師,專門教授唐寅。不得不說唐寅的確聰明,3年苦讀後進入考場,16歲初露鋒芒考了蘇州第一成了秀才。

由於唐寅能詩善畫,他的才氣很快在當地出名。弘治十一年,唐寅在南京鄉試一舉奪魁,受到主考梁儲讚賞。唐伯虎成爲解元,他的名聲與才氣更是傳遍江南。

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明朝三年一次京城會試開考了,也叫禮部試,俗稱“春闈”。各省的舉人都來應試,考中者叫貢士,殿試合格者就是金榜題名的進士了。唐寅的好友徐經約他一起進京趕考。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在這裏介紹一下徐經。此人字衡父,號西塢,江陰人士。是明朝有名遊俠徐霞客的高祖。出身富人家也是耕讀之家。徐經的祖父徐頤,由於善長書法,英宗時成爲中書舍人。徐經的父親徐元獻也是一個文才很厲害的人,也是舉人,只不過會試未過。徐經從小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飽讀詩書,立志要考一個狀元。徐經的才氣也遠近聞名,是與唐寅齊名的才子,南京鄉試中獲第四十四名。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由於唐寅受到南京考官梁儲的讚賞,梁儲就把他的文章拿到京城讓禮部侍郎程敏政看,看後“敏政亦奇之”。徐經與唐寅到了京城,按照慣例要拜老前輩,遍結各界名流。徐經家裏有錢,他帶着唐寅拜訪了程敏政。因爲程敏政是徐經的考官,而且這次會考他與李東陽又是主考官,這層拜訪玄機很大。另據資料記載,徐、唐二人拜訪時,程敏政還沒確定是主考官。但徐經得到內部消息,程敏政有可能任主考官,因此徐經花了大錢,與唐寅一起投靠程敏政門下讀書。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科考完開始閱卷,李東陽很興奮對程敏政說:“程大人出題真夠難的,只有一人答對了《退齋記》的作者是劉靜修啊”。程敏政接過卷子一看,他一口斷定:“這肯定是唐伯虎的卷子無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東陽納悶,卷子沒名,程敏政怎麼知道?此時程敏政也感到說多了,他連忙解釋:因爲唐寅文采高,他只是猜的。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程敏政卻不知道,會試過後就出事了。唐寅同鄉都元敬認爲科舉考試不公道,於是京城就流傳着作弊之說。發榜前“給事中華昶彈劾程敏政鬻題”。華昶是言官,他狀告程敏政泄露試題。

弘治皇帝大怒,暫停程敏政閱卷,立即抓捕徐經和唐寅問罪。後來李東陽經過複覈後,認爲並沒有泄題問題。但言官卻不罷休,認爲唐寅有“預作之文”,徐經“潤屋之資”,酬謝考官的錢。後來經過拷打審問也沒有查出究竟,最後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結案。

程敏政勒令退休,唐寅、徐經賄賂考官,取消舉人資格,永不再考。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考試降級

其實在京城這場會試中,還有一個很有才氣的人也參加了考試,此人就是王守仁,雖然他與唐寅沒有什麼交集,但王守仁也是一個很有才氣的人。其才氣只在唐寅之上,不在唐寅之下。王陽明也是年少有才,他22歲時科舉考試未中進士,25歲再次進京參加會試,他比唐寅小兩歲,兩人屬於同齡人。

以王陽明的才氣,他把考上進士作爲人生一大敗筆,在他心裏科舉功名根本不是他的目標。但“徐敏政泄題案”影響到王陽明瞭嗎?

雖然王陽明沒有與任何人有交集,但明朝這樁科舉考試案也影響到他,最後雖然王陽明中了進士,但只是二甲,與他的才氣並不成正比。據資料記載,因這次科舉考試案,很多人等級都降了。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改變歷史

王陽明與唐寅兩人同年參加會試,並無任何交集,而且王陽明中進士,唐寅遭受了人生最大苦難,並被處罰,讓他從此再也不能參加考試,與功名無緣了。爲什麼兩人改變歷史呢?

主要還是從兩人的經歷說起。

首先說說王陽明,他中進士後,並非仕途坦蕩,也並非是他功名之路的開始,反而是苦難的開始。1506年,也就是京城會試7年後,此時明朝宦官劉瑾擅政,他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20多人。王陽明不懼劉瑾,他上疏想救這些被抓之人。當時就惹怒了劉瑾,王陽明被杖責四十大板,還被貶到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他的父親也貶到南京任職。

1499年,明朝一場科舉考試懸案,爲何說兩考生改變中國歷史?

王陽明在路上被劉瑾追殺,他跳水自盡躲過一劫。他本不想去任職,在其父王華勸導下,王陽明到了龍場。正是在龍場這樣一個未開化的地方,王陽明開始以文化人教導當地人,受到民衆愛戴。也正是在此期間,王陽明的一生髮生了巨大變化,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領悟。王陽明認爲:“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歷史上的“龍場悟道”,從此開啓一代心學大師的一生。

也正是王陽明後來運用心學,繼續爲朝廷效命,延續了明朝壽命。其思想被人們廣泛傳播。至今王陽明的心學依然影響我們這代人。

而唐寅回到老家後做什麼了?由於受到科舉考試作弊案的打擊,唐寅更加放蕩不羈。仕途已經絕望,名聲也毀了,而且身心受到傷害,家庭也遭受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人在這種狀態下,不瘋纔怪。但唐寅沒有瘋。他縱情詩酒,全身心投入書畫之中,在文學藝術上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其詩畫至今還引領國畫界。

從王陽明與唐寅的遭遇看,王陽明雖然考上進士,但時間沒選對,他從官時正是宦官當道,至此他被打壓,遭受了人生最大磨難,在磨難崛起。唐寅更不用說。如果兩人不經磨難,他們還會創造並改變歷史嗎?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