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膛炮和滑膛炮是根據炮管構造來劃分的,炮管內有膛線的就是線膛炮,沒有膛線的就是滑膛炮。滑膛炮就是炮管內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他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且造價低。線膛炮是在炮管內刻有不同數目的膛線,能有效保證彈丸的穩定性,提高射程.現代大多數炮都是線膛炮.

滑膛炮與線膛炮的主要區別在於膛線,而膛線的主要作用在於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 由於向心力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事實上爲了提高命中率,滑膛炮採用帶有尾翼的炮彈也可以達到高命中的效果,迫擊炮的炮彈就是如此。但是迫擊炮的射擊膛壓和溫度都比較低,其炮彈的尾翼也方便製造。而在需要較高射擊膛壓和溫度的大口徑榴彈炮上,就必須採用昂貴的材料來製造炮彈尾翼。這就大大提高了發射成本,因此,在主要用於遠程火力壓制的各種大口徑榴彈炮一族裏,始終還是採用具有較低發射成本的線膛炮管。

但是在二戰後,隨着坦克家族在世界軍事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各國都開始大力發展坦克,其中坦克所裝載的火炮更是得到全面研究。介於二戰的大量坦克戰經驗,各國在研究設計新式坦克時,都認爲坦克的主要作戰對手,依然還是坦克。因此如何想方設法提高本國坦克火炮威力,使其在未來的坦克會戰時佔有優勢都成爲各國坦克設計師的主要任務。在這一研究課題中,具有更高射擊初速的滑膛炮開始進入設計師們的眼界。採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新式滑膛炮具有發射初速高,彈道水平穩定性好等特點,可以賦予穿甲炮彈更高的動能,在對抗愈來愈厚的坦克裝甲上具有明顯超越線膛炮的優勢。

目前世界各國坦克家族中,西方國家基本上都採用120毫米滑膛炮,其中以德國萊茵金屬公司120毫米RH滑膛炮系列最爲出衆,幾乎成爲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通用火炮。而前蘇聯開發的2A46系列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也天下聞名,該炮的列裝數量超過了10萬門。

豹2坦克Rh-120滑膛炮內窺

早期火炮的炮彈都是從炮口裝填的,彈丸被髮射出去後的運動軌跡是一個拋物線。當時的炮管只是一個提供黑火藥燃燒空間、容納炮彈和指示方向的容器,因此都是滑膛炮,精度和射程比較差。隨着鑄造工藝的發展,線膛炮出現了。線膛炮的炮彈是從尾部裝填,炮管內部刻有膛線,炮彈發射出去後會受到膛線的引導產生自旋,而當炮彈高速旋轉時始終會以一定的軸線前進,射擊的精度因此增加,再加上彈帶和膛線密合,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推力悉數作用於炮彈,射程也得以增加。種種優點使得線膛炮廣泛應用於各種類型的火炮。

瑞典S主戰坦克線膛炮內窺

線膛炮至今仍是許多現代火炮的主流,例如榴彈炮、加農炮等,不過坦克炮是個例外。曾經坦克炮大都採用線膛炮,二戰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隨着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破甲彈對坦克威脅有限,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成爲現代坦克的主要彈種,滑膛炮在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以獲得很高的初速(1800米/秒),這就使得炮彈擁有更強的破甲能力,而現代坦克的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坦克。

坦克炮對射程的要求不是很高,125毫米的坦克炮有效射程不超過3公里,在這個範圍內線膛炮的精度優勢有限。由於膛線磨損的問題,線膛炮的壽命不及滑膛炮,而滑膛炮不僅造價低廉而且耐用。如此種種原因導致現代坦克主炮大都採用滑膛炮而非線膛炮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