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脱贫摘帽“百日冲刺”开展以来,汉滨区对照577标准,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围绕“两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工作短板,调查研判、对症下药,精准制定整改措施,现场解决镇村实际问题和难题。今年以来,汉滨区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缺项,知耻后勇、奋起直追,全区干部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汗流血不流泪”的精神,沉到一线去攻坚,6000多名党员干部身影遍布山梁沟脑、河边地坎,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

今天,《安康日报》头版头条和3版整版为你讲述汉滨区如何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誓拔“穷根”摘“穷帽”

——汉滨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抓紧推进,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产业、就业项目充满生机,各级干部不分昼夜进村入户问需帮扶……

摘帽在即,激战犹酣。眼下,汉滨区处处涌动着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6000余名党员干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扭住重点区域、特定群体和关键环节,以攻坚拔寨的勇气、苦干实干的姿态,齐心协力为如期脱贫摘帽加速冲刺。吹响“冲锋号”认识站位再提高

5月25日,谭坝镇关子沟村村委会,驻村干部正在更新墙上脱贫攻坚“作战图”数据,每天的新变化、新进展一览无遗,时刻鞭策干部绷紧扶贫这根弦。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汉滨面对脱贫“摘帽”任务,克难攻坚的真实写照。区委书记王孝成一边检查档案资料的整理、完善及规范工作,一边叮嘱帮扶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唯有找准‘路子’、用对‘方子’,苦干实干,才能摆脱当前脱贫攻坚的困境。”

脱贫攻坚百日会战以来,全区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各单位、各部门深入定点帮扶镇办、村组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村情民情、商量脱贫计划。以“问需于民”为出发点,更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真正“话”出问题,化解问题。“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不仅抓出了农村扶贫新景象,也让精准帮扶更有温度、政策落实更有速度。全体帮扶干部采用自查、交叉检查的方式,对贫困村、贫困户返贫和脱贫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对症下药”落实补短强弱措施,对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难点瓶颈建立台账、列出清单、逐一销号,确保事事有成效、天天有进度。区、镇、村办公楼常常整夜整夜灯火通明,加班加点完善材料,推进重点难点。

“部分单位、少数党员干部思想有所松懈,作风不扎实,责任未压实……”在6月3日召开的全区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暨工作推进会上,区委书记王孝成部署脱贫攻坚,不谈成绩,只查问题、讲对策。区交通局、瀛湖镇、洪山镇、张滩镇等交流“扶贫经”。“会上全是干货,会中红脸出汗,会后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与会干部感慨万千。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这招那招,不抓落实都是虚招。在脱贫攻坚总攻决战的关键时刻,汉滨区全力做到人员到位、力量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把全部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一线。对着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全区上下一切围着脱贫转、一切扭着脱贫干、一切盯着脱贫看,推动形成了众志成城、背水一战、攻坚拔寨的决战态势。截至5月底,全区易地搬迁已累计入住16000户58774人,危房改造已竣工5159户,377个村已解决安全饮水, 492个建制村村委会等公共活动服务场所已通水泥(沥青)路和动力电,除正在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外其余农户电力入户率达到100%,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找准“主攻点”对标补短再发力

脱贫攻坚就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汉滨区工作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张滩镇东沟村过去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区委宣传部帮扶后,精准把脉,理性探索,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村党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建成板栗500亩、猕猴桃200多亩和15万袋香菇示范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82户。“现在村里短、中、长产业都有了,群众致富更有保障了!”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焕满信心十足。

摸实情,做实功,出实招。张滩镇东沟村是汉滨区精准施策拔“穷根”的一个典型缩影。脱贫摘帽“百日冲刺”开展以来,汉滨区对照577标准,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围绕“两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工作短板,调查研判、对症下药,精准制定整改措施,现场解决镇村实际问题和难题。各战区指挥长坚持一线指挥,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攻克难点,全区形成了领导带着干、群众跟着干、争先恐后干的攻坚氛围,全区28个涉农镇办、492个行政村村村都挂出作战图,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策,因户施策对症开方。各级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与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搞建设,将战斗堡垒建在最艰苦的一线,将党旗插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基础设施上对标对表。各单位严格按照“百日攻坚”时限,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建成见效;坚持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9大战区包联区级领导作为实施责任领导、各镇办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压实责任。

在两房建设上对标对表。统筹各方力量,采取超常措施,聚力打好住房安全攻坚战。落实“领导联片、干部包镇”工作办法,强化督查检查和周通报制度,加快全区当年脱贫退出达标认定工作进度。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区上专门成立督察组,定期不定期到社区建设现场检查督导,重点加强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

在帮扶成效上对标对表。对照脱贫标准,围绕年度脱贫任务,逐村逐户对标打表,制定落实补差补短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抓手,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不断提升工作质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理清思路、弄清标准,不断完善档案资料,确保经得起检查检验。

产业是群众脱贫摘帽的关键。汉滨区坚持立足资源、资产等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确定了畜牧、核桃、茶叶、魔芋、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产业扶贫。同时,重点打造瀛湖、晏坝、牛蹄镇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江北、关庙核桃产业种植扶贫点;打造大河、沈坝种植药材产业基地扶贫示范点,全区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点”或“一村多点”格局,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如今,汉滨区已呈现出“区、镇、村合力抓产业,贫困户自强促增收”的喜人局面,实现了贫困户依靠农业产业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截至目前,已种植1000万袋香菇菌棒,种植辣椒等高山露地蔬菜10万亩,养殖生猪39.9万头,全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培育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1717家,家庭农场147家,完成产业就业培训92期3509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48家。全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立下“军令状” 工作责任再压实

一床简单的行李,一张陈旧的办公桌,一侧摆放有序的锅碗瓢盆……这个村委会里不到十平方米的隔间,就是“第一书记”张维安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地方。忙完这家、忙那家;忙完贫困户王仁明危房改造、劳务输出,又忙村里香菇产业基地建设事宜,民情日记上写得满满当当。从担任汉滨区张滩镇东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张维安的日常工作,成为汉滨区全体脱贫干部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搏的是实干,拼的是落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汉滨区活跃着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他们以真情赢得民心,用实绩造福百姓,书写了一幅幅精彩的脱贫攻坚“汉滨答卷”。汉滨公安分局驻中原镇麻庙村第一书记宋双双,两年来,带领群众打造起了一个500亩的高水平的蚕桑示范基地,已带动100户384人脱贫。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同在一个单位上班的妻子也递交申请来到麻庙村,夫妻二人同心协力一起扶贫;区林业局驻关家镇乌垭村第一书记唐坤,在争取新建村活动室、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帮扶资金150万元后,又帮助村上建成1300亩经济林果园,引进中华蜂,为群众谋产业发展之路;区人社局驻瀛湖镇沙沟村第一书记朱恒连续驻村50余天没有回家,父亲胆结石复发,医生让第二天动手术,他却走不开,因为手术的时间刚好赶上了村里的贫困户退出,直到手上事情忙完,他才抽时间去医院看望父亲。

贫困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把“咱家”的事办好。区委组织部多方联系筹集资金,对年久失修的县河镇到财梁通村路进行硬化铺油;区应急管理局包联干部自费埋设管道解决贫困户吃水难题;区工商联联系新生代企业家会员为贫困户送去价值1.2万元的米面油。“百日冲刺”开展以来,汉滨区全体党员干部顶烈日,冒酷暑,或帮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或帮贫困户改造旧房,或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添举措……全区上下勠力同心,抓基层、打基础、补“短板”,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各战区指挥长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各联镇区级领导身先士卒,坚持每周至少一天一夜在一线办公,将问题短板发现在一线,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明确在最短时间内并督促抓好落实。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每周“五天四夜”、镇派驻村干部每周“三天两夜”、结对帮扶干部每周“两天一夜”扎实驻村。6000多名党员干部众志成城,以开局即决战、决战要决胜的精神状态,前赴后继,尽心竭力。他们一户户地走访摸排,建档立卡,只为精准施策,不落下一位贫困群众;他们挑灯夜谈,只为理清思路,找准方向,为贫困群众点亮希望的明灯;他们扑下身子,选准产业,用身边的龙头带动,带领着贫困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渐渐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他们不分白昼,“5+2”、“白+黑”没日没夜地干、披星戴月地干,只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脱贫攻坚路上,汉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人生的信念,正用实干和担当书写着这场伟大战役的温暖民生答卷。短评:

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没有好的作风,脱贫攻坚就是一句空话。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大决战”,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最艰苦的攻城拔寨“冲刺期”,锻造铁的作风、打造铁的队伍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汉滨区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缺项,知耻后勇、奋起直追,全区干部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汗流血不流泪”的精神,沉到一线去攻坚,6000多名党员干部身影遍布山梁沟脑、河边地坎,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全区上下以最严格的纪律要求区级领导包片驻村每周不少于1天1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五天四夜”,帮扶干部“两天一夜”住村帮扶工作制。采取指纹打卡、微信群位置共享等方式严肃纪律。一手抓已脱贫户巩固提升,一手抓剩余贫困户脱贫摘帽,确保全区上下将工作精力、工作重心向脱贫攻坚聚焦,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工作氛围。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贫困群众日夜牵挂的赤子情怀,脱贫攻坚不胜不休的坚定决心,值得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工作干部认真学习。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目前,脱贫总攻“冲锋号” 已然吹响,工作已经从“平时”到了“战时”,余下的唯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完成硬任务,须有硬作风打底。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把帮助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操心,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往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在与群众情感的“无缝对接”中,了解群众的所期所盼,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带领贫困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长志气,用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脱贫攻坚阅卷打分。

来源:汉滨区新闻中心

作者:汪金波 编辑:刘一薇 禹圣军

责编:张承喜 审核:罗峰

转发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