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走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这是除外蒙古独立之外,中国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领土损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是主力,俄国只是跑腿的配角,没出兵北京,也没烧圆明园,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它只能跟在英法两国后面喝点汤。

但实际上,俄国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赢家——没费一枪一弹,仅用一纸条约就割走大清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此手笔,在世界侵略史上可算得上旷古绝今。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今天梳理一下《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看看沙俄是如何吃下这块肥肉的。

1

1689年,也就是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的这一年,沙皇彼得一世发动政变,囚禁了摄政索菲亚公主,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即后来的彼得大帝,史上著名战争狂人,执政36年,征兵53次,见谁咬谁。摊上这么一个不安分的邻居,大清的日子本应不会好过。但事实上,彼得一世时代,俄国除了支持大清的死敌准噶尔,以及暗中蚕食蒙古边境之外,没有大的出格举动。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彼得一世

彼得不找茬,不是因为康熙牛逼,而是他自己的精力和俄国的实力有限。

作为一个梦想征服星辰大海的政治强人,彼得早就为俄国制定了争霸世界方略:

欧洲方面:北上打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西进吞并波兰,以便向西欧扩张;南下击败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打通黑海进入地中海海路。

亚洲方面:南下征服高加索,占领中亚,进而争夺西亚和印度,打开通向印度洋的道路;东面占领黑龙江,开辟通往太平洋的航路。

彼得始终认为:俄国必须占有涅瓦河口、顿河口和黑龙江口,这对俄国未来的发展异常重要。黑龙江是东北亚流入太平洋的唯一可以通航的河流,只有占领黑龙江,俄国才能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为什么彼得对获得出海口如此上心呢?因为作为传统大陆国家的俄国,对出海口的渴望就像人对盐的渴望一样。

彼得的胃口很大,但俄国的牙口很小,在北方战争中,彼得倾全国之力死磕了21年才打败瑞典,打完后自己也没几天活头了(卒于1725年),死前一年,彼得还放言要亲自出马,到通古斯人的地方去,与康熙会猎于长城之外,谈笑风生,只是上帝没给他这个机会。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国取得大北方战争的胜利(油画)

虽然无缘与大清一较高低,但彼得的遗志被历代沙皇所继承。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时代,俄国就已经把夺取黑龙江作为远东政策的中心,尼古拉一世(1796~1855)执政后,发誓要实现高祖父(彼得一世)和祖母(叶卡特琳娜二世)的遗志。

为此,每当有外交人员和商人来华时,俄国政府都会要求他们:谨慎探知中华帝国的军事实力和物资资源,查明取道黑龙江开展远东贸易的可能性。此外,还不断派遣“勘察队”到黑龙江一带活动,测量地形,绘制地图。

舆论方面,俄国不断有专家跳出来,质疑《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是清国用武力逼迫俄国放弃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应该修改条约,重新划分中俄东段边境。专家带头鼓动,俄国收复黑龙江的舆论甚嚣尘上。

总之,虽然俄国还没有大举入侵黑龙江,但征服黑龙江已经成了其既定国策,在历代沙皇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国策的情况下,俄国征服黑龙江的各种准备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止。

而俄国之所以引而不发,是因为力量不足,俄国的重心在欧洲,无休无止的战争拖住俄国的精力,而其亚洲部分力量较弱,无力与全盛时期的大清国正面对抗。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拿破仑进攻俄国(油画)

另一方面,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俄国与大清建立了贸易关系,俄国通过恰克图进行的对华贸易,占俄国对亚洲贸易额的60%~70%,关税收入占俄国总关税收入的30%以上(1775年数据)。考虑到大清有可能用贸易战进行反击,俄国始终没有轻举妄动。

2

时间进入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的春风吹满欧洲,俄国人民挺争气,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快速发展,这直接产生了两个影响,一是俄国国力大增,二是俄国资本家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敌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一天天烂下去。进入嘉庆、道光时代,大清帝国困于传统痼疾之中,对来自西方的强劲挑战已渐渐力不从心。中俄两国均势打破,一场风暴不可避免。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国纺织厂

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上台后,加快了对中国动手的进度,俄国国内对中国强硬的言论不绝于耳。1843年,东西伯利亚总督上奏沙皇:俄国东部地区需要黑龙江,就像俄国西部地区需要波罗的海沿岸一样,我们需要黑龙江,是为扩大我们同中国以及整个东方的贸易体系,为了断然确立我国国旗在太平洋北部水域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更迅速、更合理的开发东西伯利亚。因此,俄国占有黑龙江,无论如何都是不可避免,或迟或早必然实现。

在时代的呼唤下,一个名叫穆拉维约夫的人出现了。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穆拉维约夫

穆拉维约夫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军校毕业,参加过俄土战争、镇压波兰起义、远征高加索等军事行动,是一个狂热、能干且富有经验的军人,是沙皇政策的坚决的推行者。1847年,穆拉维约夫被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负责解决黑龙江问题。

为了策划和统一部署行动,1849年尼古拉一世下令组建了“阿穆尔问题特别委员会”(俄国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委员会由总理以及外交、陆军、海军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专门负责研究和指导入侵黑龙江的计划与行动。

此后,俄国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频繁侦查,比如“黑龙江勘察队”队长涅维尔斯科伊三次乘船闯黑龙江口,派遣“考察队”分赴黑龙江、库页岛、外兴安岭以南,广泛搜集当地军事、居民、物产、地理、气候等情报。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白令海峡”的发现者白令,就是俄国勘探队的,曾指挥过对黑龙江的勘探

在这一过程中,俄国不仅踏上了库页岛,还完成了对阔吞屯、庙街、克默尔湾、哈吉湾等战略要地和海湾的侵占,将黑龙江下游的中国大片领土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为鲸吞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俄国,已经不再顾忌大清复读机一样的抗议了,因为它知道大清的底牌。

3

1853年,俄国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对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了维护近东利益,对俄宣战。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穆拉维约夫从克里米亚战争中,嗅到了对中国动手的机会。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回到彼得堡后,穆拉维约夫上书:克里米亚战争可能波及远东,为了防御英国进攻西伯利亚,俄国应该先发制人,武装占领黑龙江。

防御英国是幌子,狠宰中国才是目的。虽然东西两线作战对俄国不利,但穆拉维约夫自有计较。俄国驻北京的大司祭巴拉第深知大清国虚实,他每次都用隐形药水写信,通过俄国外交人员或商人向穆拉维约夫传递情报。

巴拉第告诉穆拉维约夫:中国政府由于内乱四起(太平天国和捻军),不得不对我国采取妥协政策。建议穆拉维约夫抓住机会,对中国采取断然措施。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太平天国起义(油画)

正是有了这一可靠的情报来源,穆拉维约夫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派遣大军沿黑龙江而下,满洲当局一定会口头阻拦,然后还会由理藩院向我国枢密院提书书面抗议,但是,对于这两种情况可以而且应该坚决地回绝···我敢断言,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1854年一月,俄国皇太子亚历山大召集“阿穆尔问题特别委员会”会议,研究讨论入侵黑龙江。会议决定:不论大清是否同意,都要沿黑龙江航行

三月,穆拉维约夫派人到北京,声称:为了防范英国人占据俄国东部岛屿和大陆领土,奉沙皇之命,率军队取道黑龙江,赶赴太平洋,希望大清给予方便,不要误会。

此举遭到了清政府的断然绝,但穆拉维约夫不鸟清政府。

五月二十六日,穆拉维约夫率领近千名全副武装的远征军,分乘70几艘船只出发,开启了征服黑龙江的征程。六月二日,船队经过雅克萨废墟时,穆拉维约夫特意上岸凭吊了一番。抵达瑷珲时,黑龙江副都统胡逊布上船责问穆拉维约夫,穆拉维约夫反而要求中国方面放行。双方争执不下。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清军在黑龙江上既无战船又无水师,只能坐视俄国船队强行通过,之后穆拉维约夫一路畅通无阻到达了下游,将军队部署在了之前占领的阔吞屯、庙街、克默尔湾等地,烧砖盖房,打铁练兵,布置大炮,积蓄力量。

通过这次试探性航行,俄国人得出了重要结论:该地区人烟稀少,居民热爱和平,抵抗软弱,占领黑龙江两岸是方便的、可行的。

此后,穆拉维约夫又组织了几次武装航行,将大量军队、物资和移民运送到了黑龙江下游地区,在从阔吞屯到庙街300多公里的地带上,建起了一批哥萨克移民点和军事据点。到1855年末,俄国在这一地区的移民已超过7000人,基本实现了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占领。

4

穆拉维约夫武装航行黑龙江时,正值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高潮期,也是英法美三国要求修改南京、黄埔、望厦条约之时。咸丰皇帝被内忧外患搞得焦头烂额,没有精力管黑龙江,接到俄国入侵的奏报时,只能指示地方官员:密切监视,随时汇报,不可轻举妄动。

东北是大清的发祥地,长期以来都有精锐的八旗兵驻防,以维持对关内的武力威慑,同时震慑蒙古诸部。根据咸丰年《皇朝兵制考略》记载,东北三省兵数为盛京19862人,吉林13267人,黑龙江11423人,合计44000余人。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清朝东北行政区划:上面红色部分为黑龙江将军辖区,右边绿色为吉林将军辖区,下面红色为盛京将军辖区。

4万多八旗理论上应该能对付几千俄毛,但实际上东北清军的布防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分布太散,4万多人军队散布于42个地点,难以集结成强大作战力量;重路轻水,只重视陆军,几乎没有水军,无法进行水陆配合作战;重南轻北,将重兵放在了南边的盛京,黑龙江兵力最少。

此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实际兵力不足:清政府不断从东北抽兵前往关内,镇压反清武装力量,抵御英法联军。从1852年底开始,清廷多次抽调八旗兵入关,且日益频繁,一次性调兵500人的记载,不绝于书。1855年,黑龙江将军奕格向咸丰皇帝表示:黑龙江除带伤征兵外,仅有兵四千余名。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图

1856年,穆拉维约夫再次入侵,吉林将军向朝廷告急,请求从抽调入关的军队中撤回两千人,充实防守兵力。这一提议遭到了咸丰的痛斥:粤匪未平,战事吃紧,调出的军队万难撤回!对付外国人,你要学会用羁縻之策,好好开导,如果毛子再来,你一定要搞好关系,别给我惹事。

站在咸丰的角度,他的决策没毛病,攘外必须先安内,俄国人只是占大清国一点荒地,太平天国却是要大清的命,谁轻谁重?难道把军队调到黑龙江对付俄国,让太平军打下北京、上海才是爱国的、正确的?

清政府的动态,穆拉维约夫总能通过巴拉第的渠道知晓,因此,他总能在最佳时机趁火打劫:

1854年天平天国东征北伐,捻军纵横中原,穆拉维约夫第一次武装航行黑龙江。

1855年太平军西征进入高潮,捻军依旧活跃,穆拉维约夫第二次武装航行黑龙江。

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捻军依旧活跃,穆拉维约夫第三次武装航行黑龙江。

1857年太平军与捻军会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穆拉维约夫第四次入侵。

1858年英法联军攻克大沽口,占领天津,穆拉维约夫逼迫大清签订《瑷珲条约》。

正如吉林将军景淳所言:彼之进退,即视贼之消长。

俄国人处心积虑搞事情,大清却还在奉行传统的外交伦理道德——以诚待人,厚往薄来,以换取四夷对天朝的景仰。当俄国人杀进来了以后,只能拿着《尼布楚条约》反复抗议谴责。

5

1856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以沙俄的失败告终,沙俄在欧洲和近东的霸业遭到重创。

沙俄被英法两强围殴之后,采取“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策略,加紧搞中国来补偿。很快,穆拉维约夫以“借地屯粮”为由,在黑龙江中游左岸强行建立了四个军事据点。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克里米亚战争(油画)

英法联军打完俄国又来教训中国,同年十月,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俄国不断收到巴拉第传来的关于大清虚弱的情报,俄国驻美大使也探清了英法进攻中国的目的,得知英法不会妨碍俄国夺取黑龙江。两方面的情报都清楚表明,中国已是板上肥肉,不吃白不吃。

1857年五月底,穆拉维约夫组织大批哥萨克及其家属,商人、科学家等,第四次武装入侵黑龙江,这一次,俄国人在海兰泡架起了大炮,威胁瑷珲城,宣布从明年开始,黑龙江左岸居民归俄国管辖,不愿归附俄国的人,必须迁移到右岸。

驻扎在瑷珲的清军试图集结兵力反抗,反被俄国军队缴械,瑷珲城也被顺便占了。黑龙江上、中游落入俄国人之手,此后,俄军继续向黑龙江移民,逐渐将黑龙江上、中与之前占领的黑龙江下游领土连成了一片。穆拉维约夫趁势在黑龙江左岸设置了两个军区,实现了对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军事占领。

吞并一片领土,军事占领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进行外交谈判,将占夺来的领土合法化,合法化的形式就是让对方签一个条约。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

1858年五月二十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天津告急,北京震动。俄国趁机狠劲逼迫大清割肉。二十二日,穆拉维约夫一行乘汽艇从海兰泡来到瑷珲城,与从齐齐哈尔赶来的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第二天,双方开始在瑷珲谈判。

俄国人提出了六条草案,核心就是要求中俄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以及通商权利。实际上是要求大清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让给俄国,并限奕山第二天答复。

奕山这个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露过脸,当时琦善妥协退让被撤职,接替琦善的就是奕山。奕山是满洲亲贵,是康熙朝十四阿哥胤禵的后代,从当年主持广州战事的表现可知,此人能力非常一般。但即使这样,奕山却对俄国人提出的无理要求逐条进行了驳斥。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瑷珲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蜡像)

讲理俄国人是讲不过大清的,从二十三日谈到二十六日,俄国人极尽外交讹诈与无理取闹之能事,逼迫奕山屈服,奕山依然据理力争,穆拉维约夫拂袖而去。当天晚上,黑龙江左岸炮声不绝,厮杀呐喊,大举寻衅。

咸丰皇帝早就定了调子:无论如何,不可与沙俄冲突!奕山不敢承担引起两国开战的责任,最终屈服了。

1858年五月二十八日,《瑷珲条约》签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了俄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中俄两国“共管”,仅留江东六十四屯归中国人居住,而所谓的共管,只不过是沙俄进一步吞并的过渡措施。

《瑷珲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俄国后,俄国举国欢庆,到处悬灯结彩,举行盛宴和宗教仪式,向穆拉维约夫致敬,沙俄政府称赞他“为我国增添了幅员广阔的领土”“在圣朝(罗曼诺夫王朝)史册中写下了灿烂辉煌的新篇章”,沙皇还破格授予其上将军衔。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5000卢布纸币上的穆拉维约夫塑像

《瑷珲条约》签订半个月之后,沙俄趁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的东风,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九条专门规定,由两国派遣大臣,查勘未定明的边界,为之后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6

《瑷珲条约》墨迹未干,穆拉维约夫便踏上了新的征程,目标直指乌苏里江以东的那40多万平方公里“共管”土地。侵占乌苏里江以东的过程,与侵占黑龙江以北的过程,如出一辙,俄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1860年,俄军基本完成了对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占领。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东北出海口被彻底封死,最近处离日本海近14公里,但可望不可即

《瑷珲条约》签订之后,沙俄不仅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搞事,咸丰对此忧心忡忡。1859年六月,咸丰索性下旨将奕山革职,并委婉表示不承认《瑷珲条约》。此后,俄国指派少壮派军官伊格纳切夫为代表来华谈判。

1859年七月,大清国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肃顺,在俄罗斯南馆会见了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双方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了深入交流。肃顺指出:《天津条约》已经批准,北京与俄国之间没有未了之事,所以两国没什么可谈的。针对伊格纳切夫关心的《瑷珲条约》,肃顺严正指出:《瑷珲条约》是完全无效的,因为签订条约的奕山,没有被大清政府授予谈判全权,他无权代表大清签订条约。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肃顺(剧照)

伊格纳切夫表示:大清内部的破事,俄国完全不关心,但是如果大清否则《瑷珲条约》的合法性,俄国绝对不能容忍。

双方撕了两个半小时撕不出结果,伊格纳切夫撂下一句话:俄中接壤达7000俄里,俄国较之其他任何海上强国,都更易于随时随地给中国以有力的打击!

从七月十一到八月三十一日,中俄展开了多次谈判,几乎每次都是不欢而散,最严重的时候,肃顺将伊格纳切夫拿来的、未经批准的《瑷珲条约》文本甩在桌子上,直接了当告诉伊格纳切夫: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伊格纳切夫则指责肃顺蔑视国际文件,要求清政府换个懂礼貌的人来谈判。

伊格纳切夫到底还是太嫩,没斗过精明能干的肃顺,只得按俄国外交部的指示,暂时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等待机会。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天津条约》签订场景(版画)

机会很快来了,1860年春,英法联军陆续调集了两万多军队来华,第二次鸦片战争迎来高潮。在上海,伊格纳切夫利用俄国在华情报渠道,向英法联军提供了清军在北京、天津一带布防的情报,为英法联军充当“中国通”的角色。

英法联军一路北上,连下大沽口、天津,最后占领了北京,咸丰和肃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此时,伊格纳切夫以“调停者”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声称可以帮助清政府斡旋。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恭亲王奕䜣

一边帮英法联军出谋划策打击大清,分肉喝汤,一边充当好人骗取大清信任,套取绝密情报,索取巨额回报,两边通吃。此外,俄国人还做了另一手准备:一旦清王朝在英法联军的打击下崩溃,俄国就应出动大军占领库伦,并从外贝加尔省和黑龙江调遣军队进驻满洲。企图将中国东北和蒙古全部吞并。只能说,俄国佬打得一手好算盘!

此时的大清被人用枪顶在了脑袋上,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迫切希望抓住伊格纳切夫这根救命稻草,伊格纳切夫提出了三个条件:必须奕䜣出面,以书面形式请求我调停;谈判时,所有内容事先必须征求我的意见;我之前提的关于领土方面的要求,必须全部满足。

绝对的实力差面前,任何谈判技巧和斗争策略都是徒劳。在伊格纳切夫的主导下,1860年十月,奕䜣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十一月,又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背后的故事:一纸条约如何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俄《北京条约》不仅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让给了俄国,条约还规定两国派大臣会勘东段和西段边界,这就为中国西北边疆丧失大片领土埋下了伏笔。果然,四年后,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被沙俄吞并。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沙俄侵华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瑷珲条约>签订前沙俄武装侵占黑龙江地区论述》,刘淑杰

《穆拉维约夫武装侵华与清朝东北边防》,孔艳波

《巴拉第与<瑷珲条约>》,李随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