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恆山,亦稱“太恆山”,又名“元嶽” “紫嶽”,漢代改稱“常山”。據史書記載,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見恆山奇峯聳立,山勢巍峨,遂封爲北嶽,它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恆山東跨河北,南屏三晉,西銜雁門,北臨燕雲,108峯延綿數百里,奔騰起伏,橫亙塞上。主峯坐落在渾源縣城南4公里處,海拔2017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自古名揚天下,一直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遊覽勝地,歷代帝王多曾來此祭祀。秦始皇二十年(前226),秦始皇東遊海上,路經恆山觀其景;西漢太初三年(前102),漢武帝東遊泰山後到常山(即恆山)祭祀埋玉;清康熙皇帝祭祀恆山親書“化垂悠久”四個大字,其木匾至今懸掛在恆山廟的大殿上。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主峯東面的天峯嶺,西面的翠屏峯,雙峯對峙,爭高鬥峭,溪水中流。青天線,形成了自然的天險門戶,爲南北交通的喉塞。古代詩人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巖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恆山的日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擬也。”足見北嶽恆山的險峻和雄偉氣魄。常言道:“名山僧多佔”,唯北嶽恆山以其關隘、險峯之衆的特殊地理位置,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北魏道武帝曾發兵數萬在恆山劈崖鑿道,作爲進退中原的門戶;宋朝楊家將鎮守雁門關,在恆山屯兵把守,據爲抗遼要地,至今還流傳着穆桂英大戰洪州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將領王震、楊成武等率部到恆山開闢抗日根據地,爲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恆山地險山雄,風景秀麗,薈萃了歷代衆多的文物古蹟。西漢初在恆山主峯上始建寺廟,北魏太延元年(435)又建恆廟,後經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各代毀而復修多次。山上寺廟、亭臺樓閣36處,廟宇82間,故有“三寺四祠七宮八洞九亭十二廟”之說。不少殿宇、亭閣和樓臺,背崖臨谷,巧爲構築雄視南天的恆宗殿,負崖高聳;隱入幽處的北嶽寢宮,嵌入石窟;上應北斗的魁星閣,獨立險峯;下臨深淵的三清殿,巧建絕壁。諸景中,有的以山水之秀而迷人,有的因洞窟之幽而醉客,有的以傳說之美而動情,有的因建造之險而稱奇,貫以恆山十八勝景而著稱。

恆山由來

據《尚書》記載,“北嶽”之稱先於“恆山”之名,舜帝巡狩四方,東至“岱宗”,南至“南岱”,西至“西岱”,北至“北嶽”。現在聞名天下的五嶽當時只有四嶽,以四嶽代表四方。“嶽”者,山之高大者也。北方之山因其地勢高、山勢更高,故統稱之爲“北嶽”。把恆山尊爲北嶽之名始見於《周禮》和《爾雅》。《周禮·大宗伯》中,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的禮儀,這是第一次出現五嶽的概念。在《爾雅·釋山》中,第一次完整地解釋了《周禮· 大宗伯》中所述的“五嶽”:“泰山爲東嶽,華山爲西嶽,衡山爲南嶽,恆山爲北嶽,嵩山爲中嶽。”此後,大禹登恆宗而得靈寶;周成王狩嶽會諸侯;秦始皇路經觀風光;漢武帝親臨主祭祀;北魏太武帝五登北嶽;隋煬帝二祀恆山神;唐太宗撰文稱頌,宋太祖頂禮致祀。到明清兩代,差不多所有皇帝都遣大臣赴恆山御祭。

恆山氣候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恆山地帶,屬於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少雪而又漫長。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大,古人所吟“雁門關外野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就生動地反映了一日內氣溫的變化之大。春季氣溫最高爲14.8℃,最低爲-0.8℃;夏季氣溫最高爲24.9℃,最低爲11.5℃;秋季氣溫最高爲8.5℃,最低爲2℃;冬季氣溫最高爲-1.5℃,最低爲-17.5℃。年極端最低氣溫-37.3℃,極端最高氣溫35.9℃。

恆山宗教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北嶽文化,不僅具有歷代王朝留下的深刻的政治烙印,而且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與其他四嶽一樣,恆山爲我國最早的道教聖地之一,爲道家“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五洞天”,早在漢代就出現了道教活動。恆山的佛教活動,可能也在漢代發端,最遲不會晚於北魏時期。恆山的道教和佛教,在我國宗教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恆山成爲全國尊崇的神山,遠早於道教和佛教的傳入,後又被道家封爲神,被唐、宋、元幾代王朝奉爲帝王。北嶽恆山之神千古受尊,香火不絕,在恆山宗教發展中,始終是北嶽恆山之神獨尊,不僅佛、道信士推崇它,儒家人士推崇它,當時所有的老百姓都信奉它,有着廣大的信衆。儒釋道三教互補、三教融合是五嶽宗教和許多宗教名山共同的特點,這也是中國宗教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趨勢,但這宗教融合多體現在教義上,即宗教理論上。而在恆山則直接體現在寺廟設置和供奉教主上,其具體體現是在著名的懸空寺內直接設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三教殿。類似於懸空寺三教殿的廟宇殿堂在恆山一帶還有多處。

恆山景區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狹義的恆山僅指渾源縣城南4公里的一段山嶺。恆山主峯位於渾源縣之腹心地位。清順治《恆嶽志》記載:“恆山:自州南十里入磁峽,又五里至岳廟山門,又十里陟山巔。巔高入天際,松檜蔽雲,風聲若濤,羣山羅列,擁衛若衆星拱極。”此即恆山主峯天峯嶺,海拔2016.1米,山勢雄峻,凌峯秀立,被稱爲“人北天柱”“絕塞名山”。

天峯嶺由5座山峯組成。中峯,即玄嶽峯,又名恆宗,爲恆山極頂,峯陽有北嶽主廟恆宗殿。東峯,又紫微峯,位於玄嶽峯東,與玄嶽峯比肩,峯陰石窟有五嶽宮。南峯,名飛石峯,像一道丹壁,屏立在玄嶽峯南,有飛石窟。北峯,名香爐峯,似一柱高香立於玄嶽峯北。西峯,即翠屏峯,與玄嶽峯隔瓷窯峽東西相望。兩峯之間,形成一道陡崖緊束的萬丈峽谷,成爲恆山的天然大門,同時也成爲了千秋萬代控南制北的絕塞天險。有名的“恆山十八景”集中在兩峯一峽之間。恆山十八景爲: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蹟,危巖夕照,斷崖啼鳥,幽窟飛石,龍泉甘苦,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紫峪雲花,石洞流雲,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臺鳴琴,嶽頂松風。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在紫微峯東,還有一座凸起的山峯,名白雲峯;在玄嶽峯北,有雙峯若乳,名玉華峯。五峯再加上這二峯,七座山峯的佈局天設地造組成天上北斗七星的形狀,紫微、白雲、飛石、玄嶽四峯組成方形之鬥,香爐、玉華、翠屏三峯組成弓形斗柄。因此,恆山主峯又有七星峯之稱:天上北斗,地上北嶽,七星七峯,天地相照。

山西好風光丨五嶽之一 恆山

消息來源|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