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1月,曾中生將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爲紅四軍,共12500餘人,任命鄺繼勳爲軍長,徐向前爲參謀長,下轄的兩個師則分別由黃埔一期生蔡申熙及許繼慎擔任。193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國燾“空降”鄂豫皖,不久即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成爲這一蘇區的一把手,曾中生只擔任紅四軍政委一職。

紅四方面軍能與徐向前比肩的兩名將領是誰?

張雄文

紅四方面軍歷史上,曾經能與徐向前比肩的將領是許繼慎、曾中生。

許繼慎1901年生於安徽六安,與徐向前同齡。他1921年4月便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5月經中共組織推薦,考入黃埔軍校,被編爲第一期第2隊,與陳賡同屬一個隊。

軍校期間,許繼慎便轉爲中共黨員,與蔣先雲、陳賡等人一起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骨幹。1924年11月畢業後,被分配到王柏齡的教導團2團擔任排長,成爲少數進入這一蔣介石嫡系部隊“始祖”的中共黃埔生之一。

許繼慎隨軍參加了第一次與第二次東征,身先士卒,作戰勇敢,相繼升任連黨代表與連長。1925年10月,他被調任第1軍3師7團代理黨代表。但因“中山艦事件”,蔣介石迫使第1軍所有中共黨員退出,許繼慎被調往政治訓練班第2中隊任隊長,失去了在正宗黃埔黨軍——第1軍的發展平臺。

紅四方面軍能與徐向前比肩的兩名將領是誰?

許繼慎

此後,許繼慎有兩次人生的輝煌時期。

第一次是與周士第並列,成爲繼蔣先雲、周士第之後第三個中共黃埔學生中的團長。

1926年5月,許繼慎被中共組織派往葉挺獨立團擔任第2營營長,開始隨軍北伐,幾個月後升任爲第25師73團(即葉挺獨立團)參謀長。此時,團長爲黃埔一期同學周士第。不久,他又被任命爲第24師72團團長(師長葉挺),與周士第平級。

1927年5月,許繼慎因戰鬥負傷前往上海治療,失去了參加3個月後的南昌起義機會。傷愈後,他又從事了兩年的祕密工作。

許繼慎第二次輝煌是鄂豫皖時期成爲這一蘇區早期的重要開創者,也是徐向前的上級。

1930年3月,許繼慎受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委派,前往鄂豫皖蘇區擔任紅1軍軍長。

此時的鄂豫皖遠不是一年後成爲繼江西中央蘇區之後的第二大蘇區,分割爲鄂東北、豫東南、皖西3塊根據地,紅1軍發展爲中共最強大的紅四方面軍也還有幾年距離。此前的1929年6月,許繼慎的黃埔一期同學徐向前被派到鄂豫皖的鄂東北任紅31師副師長。

許繼慎到後,將三塊根據地統一起來,三地不相統屬的紅軍也被整編爲紅1軍,共2300餘人,許繼慎擔任軍長,徐向前爲副軍長兼紅1師師長,成爲他的直接部下。

這次整編,實現了鄂豫皖中共紅軍的統一領導和指揮,是這塊蘇區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從1930年6月開始到8月,許繼慎與徐向前一起指揮紅1軍攻城拔寨,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紅1軍也迅速發展到5000多人,鞏固和擴大了鄂豫皖蘇區。隨後,他又率軍打亂了蔣介石對蘇區的第一次“圍剿”部署,連克光山、羅山、金家寨、麻埠、獨山、葉家集等地,殲滅國民黨軍3000餘人,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的殲滅戰範例。

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併爲紅四軍,軍長由湖北洪湖蘇區原紅6軍軍長、資格較老的曠繼勳擔任,許繼慎退出了主要負責人的位置,但仍然擔任紅11師師長。

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國燾被派到鄂豫皖蘇區,擔任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爲說一不二的一把手。許繼慎隨即遭到爲樹立權威而極力排除異己的張國燾打壓。

幾個月後,他被污以“改組派”、“第三黨”、“反革命”之名,殺害於河南光山,令人遺憾地死於內部“同志”屠刀之下,年僅30歲。

與許繼慎有相似命運的是曾中生。

曾中生1900年6月生於湖南資興,祖輩爲武舉,家境優越,從小受到良好的培養。

中學畢業後,年僅20歲的他便投筆從戎,參加了軍閥沈鴻英部,不久因精明強幹、膽識俱備而深受賞識,被提升爲參謀。但他看不慣軍閥的做法,又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潮,1923年離開了沈鴻英部隊。

1925年,曾中生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半年後轉入政治科大隊第二隊,與林彪、劉志丹、張靈甫等人成爲同期同學。

紅四方面軍能與徐向前比肩的兩名將領是誰?

曾中生

他和陳賡一樣,進入黃埔前已見多識廣,有着三重身份:知識分子、有實際作戰經驗、接觸過馬克思主義(但尚未入黨),因而見多識廣。

一入黃埔,曾中生便參加了“青年軍人聯合會”,並很快成爲骨幹與“孫文主義學會”針鋒相對,是《青年軍人》的撰稿人之一。1925年底,他加入了中共組織。

1926年1月畢業不久,曾中生被派到唐生智的北伐前敵總指揮部,擔任政治部組織科長,隨後辭職就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筆。

1927年4月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後,曾中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第二年回國,先後在中共中央軍委(軍委書記周恩來)、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擔任過軍委參謀科科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等職。

1930年9月,他被中共中央任命爲特派員前往鄂豫皖,擔任特委書記兼軍委主席,全面負責這一蘇區的黨、政、軍工作。曾中生由此成爲鄂豫皖蘇區的一把手,也成爲對這一根據地與紅四方面軍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

此時,早他半年來到這裏的黃埔一期生許繼慎擔任紅1軍軍長,更早來到的徐向前則爲副軍長,都成爲他的部下。

曾中生一到任,便電令爲執行“立三路線”,遠離根據地到武漢附近作戰的許繼慎率部回師,將主要任務放在鞏固根據地和打破蔣介石的“圍剿”上。

1931年1月,曾中生將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爲紅四軍,共12500餘人,任命鄺繼勳爲軍長,徐向前爲參謀長,下轄的兩個師則分別由黃埔一期生蔡申熙及許繼慎擔任。

曾中生對鄂豫皖蘇區有兩大直接貢獻。

一是打破了蔣介石調集的10萬人對蘇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圍剿”。1931年3月,曾中生指揮許繼慎與蔡申熙兩個師,全殲了嶽維峻的34師,活捉嶽維峻以下5000餘人。

二是迅速擴大了鄂豫皖蘇區。他到任後短短几個月內,鄂豫皖蘇區便發展到東西長約300多里、南北寬約150餘里,擁有人口250萬,是僅次於江西中央蘇區的第二大蘇區。

但悲劇很快降到曾中生頭上。

193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國燾“空降”鄂豫皖,不久即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成爲這一蘇區的一把手,曾中生只擔任紅四軍政委一職。

張國燾爲樹立自己新的絕對權威,必須以黨的名義打擊過去有威望的領導人,許繼慎、曾中生成爲他的目標首選。曾中生頭上很快被扣上了一頂“反對四中全會”的帽子。

1931年8月,曾中生與新任紅四軍軍長徐向前,又改變了張國燾“攻打安慶,威脅南京”的不切實際作戰計劃,斷機立斷,轉而攻打英山一帶,大獲全勝。

張國燾不僅未予表彰,反而更感覺到曾中生、許繼慎成爲他樹立權威的障礙,不久即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許繼慎公開審判,又祕密處死。他對曾中生雖暫未下手,但強加給他種種罪名,予以撤職,紅四軍政委一職由他從上海帶過來的心腹陳昌浩接任。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正式組建,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

失去主要領導職務的曾中生意志仍然非常堅定,後來就任地方部隊改編的獨立師師長,多次以弱勝強,打敗“圍剿”的蔣介石軍隊。戰鬥中,他還臂部中彈,但他醫治未愈,便重返戰場。

1932年10月,因張國燾的錯誤軍事指揮,紅四方面軍被迫退出鄂豫皖,毫無目的地向西長征。曾中生對此十分憂慮,並在紅四方面軍師以上幹部會上,曾中生對張國燾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張國燾一面表面接受意見,委任曾中生爲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一面下決心伺機除掉曾中生。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創建了川陝根據地,9個月後,部隊發展到5個軍, 8萬餘人,超過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的實力,成爲全國最強的一支紅軍。

張國燾一直沒有“忘記”曾中生,1933年8月,他進行充分醞釀後,假借名義將曾中生逮捕。因曾中生在紅四方面軍影響大,他未敢貿然殺害,而是將其予以長期監禁。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懋功會師。曾中生聞訊後,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提出希望工作與接受中央審查處理的願望。他也直接要求張國燾釋放,允許他向中央彙報。此時,中共中央已得知曾中生被張國燾監禁,指名要見曾中生。

張國燾意識到再不下手,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1935年8月,他下令將曾中生殺害,曾中生年僅35歲。

曾中生在被關押前後,總結實戰經驗,寫有《與川軍作戰要點》、《游擊戰爭要訣》、《與“圍剿赤軍”作戰要訣》等著名軍事著作,成爲紅軍將領中軍事理論上卓有建樹的第一人。

他的《與“圍剿赤軍”作戰要訣》是在張國燾監禁之下寫出的鉅著,近3萬字。書中分析了蔣介石軍隊10種“圍剿”戰法,總結了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及持久戰、速決戰和運動戰等戰略戰術,有巨大的實戰價值。

張國燾看後,不得不承認“本書甚有價值,紅軍幹部應人人手執一本”。1933年10月,他下令將這一著作付印,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下發給紅四方面軍各部。

毛澤東後來在延安總結中國革命戰爭和戰略問題,曾中生的這些軍事著作爲他提供了豐富的依據,成爲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自《蔣介石的槍桿子——從黃埔軍校到黃埔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張雄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