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名“筆墨紙硯” 宣城:在徵集意見

安徽省宣城市擬用文房四寶命名主幹道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爲切斷歷史記憶;專家稱應充分尊重民意

四條入城主幹道,分別以“宣筆、墨香、宣紙、宣硯”重新命名,彰顯“中國文房四寶城”的地方文化。近日,安徽宣城市的一則道路命名方案,引發外界關注。

宣城市日前發佈《關於命名(更名)部分城市道路的公示》,擬對外地進入宣城的幾條主幹道進行統一重新命名。宣城市民政局表示,更名是在考慮文化因素的基礎上,擴大城市知名度。

道路改名“筆墨紙硯”引爭議 安徽宣城:在徵集意見

不過部分持反對意見的網友指出,相較於舊路名,新路名欠缺文化內涵、切斷歷史記憶,命名程序也不夠透明。新京報記者從宣城市民政局獲悉,重新命名目前仍在收集意見階段。有行政專家指出,儘管地方政府有權對道路進行命名和更改,但應在保障生活方便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民意,而非政府“一言堂”,忽視居民訴求。

“筆墨紙硯”要當路名

5月24日,宣城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佈一則題爲《關於命名(更名)部分城市道路的公示》(簡稱《公示》)的文件。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文件中稱,宣城市地名辦擬對市區內部分道路進行更名或命名。

本次命名(更名)涉及四條道路,均爲宣城市區入城主幹道,其中蕪宣機場連接線目前尚在規劃階段,而寶城路、薰化路和響山路,則爲已建成道路。

宣城市民政局地名辦公室稱,對於上述四條道路,當地擬以“文房四寶”爲主題命名。其中,蕪宣機場連接線擬命名爲宣筆大道,寶城路擬更名爲墨香大道,薰化路擬更名爲宣紙大道,響山路擬更名爲宣硯大道。重新命名後,四條道路各自代表文房四寶中的“筆墨紙硯”。

《公示》發佈單位宣城市民政局稱,此舉的目的是,“爲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擴大‘中國文房四寶之城’知名度,提升‘多彩宣城、山水詩鄉’城市品牌形象”,“根據有關地名專家、學者研討形成的意見”。

部分居民提出異議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多名宣城居民在網上發表意見,不支持本次更名。本次更名中涉及的寶城和薰化,原爲舊宣州城門的名稱,相比較“筆墨紙硯”,承載的歷史內涵更加厚重。宣州城共有五座城門,除寶城路和薰化路外,另有以城門命名的拱極路和陽德路。如果僅對寶城路和薰化路進行更名,則宣州古城的歷史記憶將被切斷。

還有宣城當地居民表示,即便是因爲旅遊推廣需要,將文房四寶嵌入城市地名中,在具體操作上也應該更加巧妙,而不是簡單的以“筆墨紙硯”進行命名。

新京報記者還注意到,宣城當地居民反對本次重新命名道路,除歷史內涵欠缺、道路名稱過於直白等之外,路名的頻繁改動也是重要原因。

安徽當地媒體報道,本次涉及更名的薰化路和響山路,在多年前曾經分別叫宣涇路、宣港路。上述兩條道路,目前即將面臨再次更名,涉及路牌、門牌更換、各種與路名相關信息更新等問題,“現在很多人說這兩條路,還是說宣涇路、宣港路。這個名字還沒適應,又要改名字了。”有宣城當地居民說。

已徵集到多條意見

在宣城市民政局看來,對入城主幹道的重新命名,是對宣城市旅遊名片進行推介和展示的一個契機。昨日,宣城市民政局地名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皖南地區素有製作文房四寶的傳統,其中尤以舊宣州地區爲盛。宣州出產的宣紙、宣筆等,也因此成爲城市象徵。“很多人沒有來過宣城,或者不瞭解宣城,但是一聽到宣紙,馬上就能獲得共鳴。”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宣城市在考慮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爲擴大宣城“中國文房四寶之城”的知名度,因此特意選擇外地進入宣城的幾條主幹道進行統一重新命名,並最終以相對通俗易懂的名稱呈現。

新京報記者從宣城市民政局獲悉,目前上述命名方案尚在徵集意見階段,至6月9日前,均可提出不同意見,並形成最終方案。目前,當地已收到多條意見,同時也提出“希望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宣城市公示部分城市道路命名(更名)方案

蕪宣機場連接線

南起青弋江北大道,北至市界(蕪宣機場機場路)。南北偏西北走向。

長/寬(米):10200/60

規劃建設情況:入城主幹道,尚在規劃階段

建議命名:宣筆大道

寶城路

西起青弋江西大道,東至梅溪路。

長/寬(米):4300/60

規劃建設情況:入城主幹道,已建成

建議更名:墨香大道

薰化路

南起青弋江南大道,北至水陽江南大道。

長/寬(米):5440/60

規劃建設情況:入城主幹道,已建成

建議更名:宣紙大道

響山路

南起青弋江南大道,北至梅溪路。

長/寬(米):5430/60

規劃建設情況:入城主幹道,已建成

建議更名:宣硯大道

- 專家說法

道路更名關係日常生活 程序應透明公開

城鎮街道由誰命名?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國務院1986年制定的《地名管理條例》中,對道路命名規定,“城鎮街道名稱,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審批。”

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主任鄭方輝表示,從上述條例中看,地方政府有權對城市道路進行命名和更名,地方政府同時也是街道名稱最終決定方。

不過,鄭方輝表示,道路名稱作爲地名的一種,爲方便記憶和日常生活,在原則上不應輕易更改。各地制定地名管理法規時,往往會兼顧這一點,避免出於各種原因“濫改”。

例如,在《湖北省地名管理辦法》中,就有明確規定,更改地名“應在徵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羣衆同意後予以更名”,“對於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羣衆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鄭方輝說,道路命名應該同時兼顧地方文化和居民生活。鑑於道路名稱的更改,與居民生活關係密切,因此,即便地方政府有權更名,也應在充分考慮居民訴求的基礎上進行,非必要時,儘量不要更改,而當確有更名需要時,“可以使用包括聽證會等形式,與居民實施有效溝通。”

在鄭方輝看來,一些城市道路更名之所以會出現爭議,與命名程序不夠公開透明,民衆意見沒有得到尊重有關。“這就需要政府尊重居民意願和訴求,提供表達渠道,進而完善整個命名程序,做到政府和公衆雙方均認可。”

- 道路更名那些事兒

長沙 坡子街“更名風波”

據人民網報道,2015年9月,擁有1200多年曆史、代表湖湘文化的長沙坡子街,被曝出或將更名後引起熱議,大多數市民表示反對。坡子街附近某房地產項目回應稱,更名只是在討論中,目的是希望提升坡子街的整體形象和國際地位,會按政府部門規定的流程審覈。

隨後長沙市相關部門表示,未收到相關的更名申請。相關負責人稱,坡子街早已經被確認爲老地名,如更名會很慎重的處理。而根據《長沙市地名管理辦法》,歷史地名保護應當堅持使用爲主、注重傳承的原則,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結合。列入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且仍在使用的地名不得更名。

鄭州 道路更名引發訴訟

另據媒體報道,2015年4月1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鄭州市“祭(zha)城路”,更名爲“平安大道”,並於2015年5月21日發佈《關於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的通告》。

此後,五名鄭州市民於2015年9月16日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判決撤銷《關於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的通告》,並要求恢復原“祭城路”路名。

河南省新鄉市中級法院一審裁定,鄭州市人民政府更改道路名稱的行爲,是在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過程中實施的公共管理活動,此外,五名原告不具有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資格,裁定駁回起訴。河南省高院在二審中維持這一裁定。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