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定位:公司定位爲充電網公司,而不是簡單的充電樁公司。充電樁其實就是一個插頭,沒有什麼技術難度。充電網就不一樣,需要把所有的插頭連接起來做成一個系統。簡單的充電樁未來需要做電網的擴容,沒有上萬億做不出來的。充電網通過做一個羣管羣控,無非就是大家可能充的慢一點,對電網衝擊小。203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8000萬-1億輛。

三大痛點,只有充電網才能解決這三個痛點:

1、電網衝擊:有序充電,動態調整,電費是不一樣的,根據小區電網容量做動態分配,把無序的變成有序的充電,多少輛車在充電,車需要多少電,做系統的調控。還有針對園區和企業用戶的V2G。

2、用戶最關心的汽車安全:電動車80%的故障發生在快充過程。單樁主要依靠車的BMS,BMS無論做的多好,都會有瑕疵。特銳德做了一個獨有的兩層防護體系,可以讀取整個PACK的每個電池的電流、電壓、溫度等數據,判斷車是否安全。第一道防護是CMS主動安全防護-11個模型,第二道是大數據安全防護,讀取車輛的BMS大數據-8個模型+27個維度++23個評分項+修正技術,減少了65%的燒車事故,以後可以逐漸提高到75%,甚至85%,這是充電樁行業最大的護城河,只有特銳德能做到。現在除了上汽都已經開放了數據。

3、樁企的痛點-運維:單樁運維升級的成本特別高,我們做的模塊結構,實現了對模塊的監控,樁不好用大概率是模塊問題,如果有問題,直接更換模塊。模塊可以熱插拔,物業8元+快遞8元(當地城市檢修中心)24塊錢就可以完成了運維工作。擴容只是增加模塊就可以,不需要土建。這樣就可以這樣就把升級的問題打通了,把運維和升級的成本降下去。

三級合夥人:

一級合夥人:第一個母公司,就是特來電:10億股權融資規劃,6-7月做完。

二級合夥人:特來電在各個城市的子公司,合資方包括:地方政府投資平臺、整車廠、電池廠、公交企業、跨行業的(網約車和物流企業等)。三類資源,政府+大B端+小B端,三類合夥人。15-17年主要是做二級合夥人。

三級合夥人:主要是面向小C端,GP+LP的形式來做。1億元體量,一級合夥人出讓股權出去,正在談,今年下半年會放量。

拿地的成本越來越高了,充電樁背後就是一個能源管理的網,但是一定要有規模。電力設備穩定的增長,光伏EPC也沒有了,沒有當主業玩。

與國網公司的競爭關係:

牽涉到體制的問題,B端他們有優勢,面向C端用戶國網沒有競爭力。我們做得好就是給國網做增量。公司所有的樁都已經接入國網平臺,只開放靜態數據,沒有開放動態數據。國網重點是在高速公路上,政治任務,國企布樁還是比較弱的,國網作爲服務機構的不是他的強項。國網體制、靈活度差一些。

一、電網未來是會變成是開放式的網絡,將會有大量地微網;二、下端全部打通,電器產品和電動車。

箱變和特來電做充電網都是集成的技術:

四層打通,做的一起去。充電網四層:設備層(艾默生300-400人團隊)、能源層和控制層(南瑞幾十號人)、數據層(浪潮的首席架構師),一共2000號人,1000人做研發。

用電量情況:

下半年網約車物流車放量,Q3出行3萬輛車,對充電市場會帶來很大沖擊,在跟我們合作充電樁網絡體系。內部要求24-26億度電。員工持股激勵的對賭條件是未來5年500億度電,今年22.5億度,明年45億度電。下半年車多起來,主要還是天氣熱,空調用起來,用電量會有較大攀升。

充電運營:

樁是我們自己投資的,收入是電費+服務,成本是電費+折舊+運維。公交充電18年4-8毛/kWh不等,18年平均5毛/kWh的服務費。網約車、出租車服務費5毛錢左右。

設備銷售:交鑰匙工程,一個廠家一個廠家做的。

共建:銷售+運營結合,保現金流。

普天的故障率30%多。

傳統的電力設備(箱變+川開):典型的逆週期成長,10-20%左右的增長空間,19Q1有下滑,主要是光伏EPC項目沒有了,還有些財務費用增長。西門子國內的箱變都委託給我們做了。鐵路基建少了,現在的主要來源是來自於城鐵建設、機場、配網改造、新能源併網等。

上市公司發一期ABS,10個月,6-7%的利潤。

投建成本:低壓投建成本8毛,高壓1.2-1.3毛/W。

股權質押:現在8%,實際70%,20年降到70%,21年降到6%。

功率利用率:充電量/功率*24小時;現在全公司平均下來7-8%。取掉充電樁銷售這部分,大概10%就能達到盈利平穩,現在新投的大致都在15%。功率利用率理論上是動態的,理想的15%,兩到三年就回本了。

12萬根樁,慢充樁一半以上。

設備銷售去年7.5億,今年目標15億。費用參考今年1季度。11.3億度裏去年只有一半的量是可以收到服務費,6億度電,3億服務費+3億電費;19年12億度電,6億服務費+4億電費。

設備端的主要競爭對手:許繼、南瑞、萬馬、奧特迅、易事特。

模塊主要供應商:中恆,臺達,盛弘股份(作者:調研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