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千年商都,廣州邁入粵港澳大灣區時代後,將如何發展?

6月13日,廣州公示《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簡稱《總規草案》),以“老城市·新活力”爲主題,全面明確該市未來發展目標定位、思路方向和重點內容。

《總規草案》提出,廣州的目標願景是成爲“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並分階段制定了“三步走”發展目標,具體包括:2025年要實現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全面上新水平、2035年要建成國際大都市、2050年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提出了推進穗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圍繞廣州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共建廣州大都市圈;加快廣佛同城化,共建大灣區核心極點等思路。

此外,針對此番重點強調的“國際大都市”目標,廣州則從綜合城市功能,突出科創能力、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突出貿易會展、金融和總部經濟;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明確了方向。

受訪專家認爲,隨着大灣區頂層設計明朗,尤其是對廣州定位的明確,爲該市未來發展指明清晰方向和重點,廣州探索從千年商都邁向國際大都市,也將爲老城市如何煥發新活力探索可貴經驗。

大灣區新定位落地

未來,廣州將成爲一座什麼樣的城市?按《總規草案》,廣州目標願景是“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質則爲“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這其中,最新的目標願景與2018年公佈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一致,但在城市性質上,此番表述較之此前則出現一定調整,突出“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定位,並指向建成國際大都市。

城市規劃專家、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是參照中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對廣州的最新定位,這些定位主要突顯了廣州某些優勢並強調增強對應功能,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這些都是中央反覆提煉之後提出的,也表明對廣州這些優勢功能作用的認可和重視”。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這意味着廣州將進一步豐富城市綜合功能,廣州優勢在綜合性強,並利於在大灣區建設中進一步明確自身分工。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性門戶城市”是此番廣州的重要定位,而“國際大都市”的目標也較過去更爲現實。

對於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總規草案》也以專章明確。這其中,強調推進穗港澳深度合作,包括攜手共建國際科創中心、協同港澳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等,以及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胡剛分析,廣州未來發展以大灣區爲牽動,科技、金融等均爲大灣區發展重點,也自然是廣州必須重點對接的內容,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層面予以明確,利於爲未來的合作發展創造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大灣區,《總規草案》還提出,圍繞廣州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共建廣州大都市圈;加快廣佛同城化,共建大灣區核心極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軸帶支撐等。細節上,更明確要推進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合作發展;規劃與佛山、東莞、清遠、中山等市地鐵銜接通道等。

彭澎表示,廣州是廣東省會和大灣區引擎、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是責任,當前廣州與周邊部分城市一體化已在加快推進,未來有望形成廣州大都市圈,最終形成大灣區都會區。

“這次廣州制定總規的時機,除大灣區頂層設計明朗外,另一重要背景是國家強調發展都市圈,因此緊扣前沿趨勢強化了這方面探索。”胡剛說,這是必要的,因爲都市圈是推動城市羣建設發展的核心抓手和途徑。對廣州而言,作爲中心城市如果還只考慮自身發展,諸多問題無法解決,必須聯動發展。

胡剛還說,當前廣州探索都市圈的時機和條件也較爲成熟,一是國家頂層設計助力,二是近年廣佛同城、廣清一體化等均有突破,軌道交通連接等實際動作也很密集,奠定了基礎,“大廣州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大灣區,《總規草案》中首先強調的其實是,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引領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核一帶一區”是當前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希望藉此全省對接融入大灣區,分析稱,未來廣州應有更多切實舉措,發揮省會、核心城市作用。

老城市要在四方面出新出彩

廣州如何才能成爲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規草案》着重從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和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三個方面進行闡釋。需要解釋的是,三者加上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正被明確爲新時代廣州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方向和路徑。

具體來看,綜合城市功能方面,此番廣州着眼於增強國際科技創新能力與網絡,包括建設穗深港、穗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攜手港澳共建國際級大科學裝置,謀劃共建一流高校,聚集全球創新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恰處於中心,向珠江東岸延伸爲穗深港科創走廊、向西岸延伸則爲穗珠澳科創走廊。高校共建方面,最新消息顯示,香港科技大學南沙校區計劃將在今年內動工開建。

彭澎認爲,科技創新,尤其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建設,某種程度上將是決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別於過去珠三角發展的一大核心內容。

與此同時,廣州還謀劃從促進先進製造業集聚集羣發展、建設全球重要交通樞紐的角度增強綜合城市功能。前者,擬規劃東、南、北三大產業集聚帶;後者,則明確建設航空、航運和鐵路三大國際樞紐,具體目標如在航空方面,到2035年旅客吞吐量達1.2-1.4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500萬噸。

現代服務業方面,作爲千年商都,廣州首先強調,要優化佈局國際貿易會展,具體將完善國際商貿功能,探索建設國際數字貿易樞紐港,優化全市展館功能佈局,創建國際會展之都。其次,要集聚發展金融和總部經濟,具體要優化形成“一主一副多區”的金融與總部經濟功能集聚區。

營商環境方面,廣州則提出要對標國際標準推進營商環境改革,重點是投資貿易便利化和審批服務便民化;推進營商環境法制化建設,重點是建設法制政府,提高市場監管水平等。今年4月份,廣州已出臺涵蓋43條任務舉措營商環境方案,宣佈啓動實施營商環境2.0改革,改革力度和創新性上全國領先。

胡剛認爲,上述思路抓住了廣州發展的“基本點”,具體而精準,並且頗爲“查缺補漏”意味,這些內容的補充、完善和提升,將豐富和支撐國際大都市建設,才能真正爲老城市注入新活力。

彭澎也表示,以金融爲例,這一直是廣州的短板和追求,未來廣州還需更加努力。“總體看,產業升級是廣州鞏固提升城市地位的硬核,營商環境優化是提升吸引力的軟件,軟硬結合是關鍵。”

《總規草案》還提出,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2000萬人左右,相當於未來17年增加約510萬,年均增加約30萬人,並將按2500萬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不得不提的是,到2035年廣州要新增城鎮住房200萬套以上,也就是年均增加近12萬套,其中租賃住房佔新增供應量比例不少於20%,保障性住房佔比8%以上。胡剛說,明確住房保障供應是廣州宜居宜業的內在比例要求,這一系列指標較爲中性,並注重考慮從總量和結構上進行合理滿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