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喝下一口美味奶昔後大腦的反應能夠預測該人是否會變胖。但是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提前建立特定的基因檔案。

  該份最新研究發表在3月19日的《神經科學》期刊上,闡明瞭人類在不飢餓的情況下大腦對於攝入食物的反應如何預測增重,還有,人們增肥的機理,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

  研究資深作者,耶魯大學John B Pierce實驗室副主管,精神病和心理學教授Dana Small說研究展示了不同的神經迴路在個體基因型的影響下能造成不同的人體重增加的難易程度不同。

  “研究的意義在於,我們也許應該開始思考應該採用更針對個人的方法去預防和治療肥胖。”

  參與者在飢餓的情況下,人體生理平衡總調節器下丘腦發出向杏仁核發出進食信號。但是如果參與者喝奶昔前喫過飯,這個網絡反而會逆運行。在參與者完全喫飽後,杏仁核向下丘腦發送信號。

  研究者發現所有參與者都是如此,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杏仁核的反應強度能夠用來預測參與者是否會增重——但只做用於擁有與大量多巴胺(一種與獎勵反應有關的神經遞質)感受器有關的某個特定基因型的參與者們(佔研究2/3)纔是如此。而且該預測手段只對完全喫飽的參與者有效。

  Small說約有1/3的人擁有與少量多巴胺感受器有關的第二遺傳變異體。這些人腦中對形成習慣有重要意義的的背紋體(dorsal striatum)的反應能夠預測該人是否會增重。她說擁有此類基因型的人更容易有上癮和衝動型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