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朱鶴新、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徵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出席吹風會,就我國徵信體系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所發揮的作用、徵信業對外開放等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朱鶴新表示,我國已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徵信系統,徵信數據已經深度嵌入銀行風險管理流程中。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信用信息指數”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2007年我國信用信息指數僅爲3分。隨着徵信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我國信用信息指數已經連續三年達到滿分8分,領先於部分發達國家。

目前,徵信系統累計收錄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個人和企業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分別達550萬次和30萬次。下一步,我國將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堅持徵信業市場化發展方向,發揮“政府+市場”雙輪驅動優勢;切實維護信息主體的同意權、知情權、異議權、更正權、投訴權、訴訟權等合法權益,嚴厲打擊侵犯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爲,對違法採集、查詢和使用個人信息徵信違法行爲採取行政處罰,下發整改意見書、約談、通報、暫停查詢權限等監管措施,加大懲處力度形成的有效震懾。

圖片來源:攝圖網

企業徵信系統中一半以上是小微企業

“商業機構在做信貸業務時,徵信數據已經嵌入到信貸流程當中,我們必查徵信系統。客戶在商業銀行的貸款記錄是決定是否發放貸款的一個重要因素。”朱鶴新稱。

徵信系統主要收錄了企業和個人在銀行等放貸機構的借款等金融數據,這類被業內稱作“強金融數據”的信息是銀行等放貸機構進行貸款決策時的重要依據。小微企業在獲得貸款融資時,銀行同樣需要參考徵信數據,但因小微企業輕資產、抵押物少等特點,央行也在探索適用於小微企業的徵信數據。

據朱鶴新介紹,徵信系統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央行徵信中心建立的企業徵信系統納入了1370萬戶小微企業,佔全部建檔企業的53%。其中有371萬戶的小微企業獲得信貸支持,貸款餘額爲33萬億。另一方面,現在抵押登記當中有一個弱項,就是關於動產的質押登記問題,徵信中心已經做了探索,目前已經在開展相關工作。

“大家關注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實際和大中型企業是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供應鏈,圍繞核心企業有上下游的關係,容易形成應收應付賬款,應收賬款對小微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徵信中心建立了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朱鶴新稱,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已註冊小微企業7.6萬戶,發生應收賬款融資7萬筆,金額爲3.1萬億,佔平臺融資總額的37%。

朱鶴新表示,目前除了徵信中心之外,還有一家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還有132家企業徵信機構和97家信用評級機構,共同構成了“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徵信市場組織格局,徵信通過廣泛的信息共享,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提升了小微企業融資的便利程度。

通過違法渠道刪除徵信負面信息行不通

央行徵信系統目前基本實現了對銀行業放貸機構的全面覆蓋,同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框架下,政府部門掌握的一些公共信用信息,也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來實現共享,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正在不斷完善,逃廢債、失信行爲也將面臨更多限制和處罰。

萬存知稱,徵信中心是在銀行業放貸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開展服務,銀行業以外的一些新型放貸機構,現在由一些市場化的徵信機構進行覆蓋。一些市場化的企業徵信機構和個人徵信機構,通過央行頒發相關資質,採集信息並提供服務。同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框架下,政府部門掌握的一些公共信用信息,也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來實現共享,以全面判斷企業和個人在履行法定義務過程中的信用行爲。徵信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是一個基礎的信息服務,通過信息共享能夠促進企業和個人誠實守信,維持良好的信用,使整個社會保持良好的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

“我們徵信中心和市場化的徵信機構,包括相關的政府信息共享平臺都有一套共享機制,每一個個人、每一個企業,只要開展經濟活動,你的行爲是可以記錄的,是可以跟蹤的,逃廢債是很難的。如果有逃廢債行爲、失信行爲,會受到各個方面的限制。”萬存知稱。

不過,雖然徵信數據是銀行決定是否發放貸款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因素。如果企業和個人有了不良記錄,並不意味着無法在銀行等放貸機構再借到錢。

“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貸和不貸,是由銀行、放貸機構根據徵信記錄自己定,因爲每家銀行的風險偏好、管理水平不一樣。”萬存知稱,在有不良記錄的情況下要獲得新的發展機會,當事人和相關的貸款申請人要和銀行保持良好的溝通,充分解釋,有的放貸機構會根據各方面進行評估,所以不能說沒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或者是有欠錢不還的記錄就在哪兒都貸不了款、在哪兒都受限,還是需要當事人和相關銀行、放貸機構做溝通。

萬存知強調,例如創業企業失敗後有了負債行爲很普遍,但要認賬並採取積極的措施,不能逃債。有的人想通過違法渠道,刪除負面信息,這種僥倖心理是不對的,而且也行不通。

擴大徵信業對外開放,服務對象尊重商業選擇

徵信是現代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擴大徵信業對外開放是貫徹落實金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外資企業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加快進入中國市場,先後有多家外資企業徵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備案,包括美國的鄧白氏,英國的益博睿等國際企業徵信巨頭在華設立了子公司。

美國標普、惠譽和穆迪三大評級機構已分別在北京註冊獨資的法人評級機構,並向相關部門提交備案和業務申請,其中,2019年1月標普成爲首家獲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評級機構。

朱鶴新表示,擴大徵信業對外開放,鼓勵具有特色和專長外資企業徵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進入國內市場,引進國外先進的徵信技術、業務模式和管理經驗,這有利於促進形成內外資良性競爭、合作共贏的市場格局,同時也有利於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市場競爭體系,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下一步,央行將堅持徵信業高水平開放戰略,引入優質信息技術資源,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提升內功,完善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徵信體系。

此外,對於徵信業對外開放後,內外資監管標準是否會有調整的問題,萬存知表示,外資和內資在監管標準上是一致的,在開展哪些業務、服務對象、客戶選擇上完全是尊重商業選擇,沒有區別。例如,標普在國內做信用評級業務,完全是取決於評級機構和被評對象之間商業選擇,這方面在政策上沒有特別的要求。在政策選擇上,一個是開放情況下,內資外資在監管政策上一致的;同時,監管要保證公平競爭,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券商中國 孫璐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