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大熊貓或許像是食草動物,但其身體內部絕對像是食肉動物。

  研究人員對121份大熊貓糞便樣本進行基因分析之後發現,大熊貓腸道內的微生物羣最適合消化肉類。然而,大熊貓實際上在過去至少700萬年裏一直進食竹子,而竹子作爲大熊貓的單一食物來源也至少有200萬年的歷史。

  美國《微生物學》網絡雜誌19日發表的這一研究成果也許對這種瀕危物種來說不是什麼好兆頭。目前僅有約1600只野生大熊貓仍然生活在中國的森林裏。

  論文作者寫道:“大熊貓腸道菌羣的特殊性或許令大熊貓面臨滅絕的高危風險。”

  從理論上說,大熊貓腸道內的微生物應該很活躍。大熊貓每天要喫28磅(1磅約爲0.45千克)竹子,消化這些食物需要長達14小時。竹子進入大熊貓的腸道後,消化酶應當開始忙於消化這些纖維。

  在某種程度上,大熊貓已經適應了它們與衆不同的食草習慣。研究指出,它們有“強大的顎和齒”,能夠分解大量的纖維。

  但另一方面,進化顯然拋棄了大熊貓。它們沒有像其他食草動物那樣進化出較長的腸道,以便自己有更多時間來分解難以消化的植物。它們也沒有改變DNA,以便產生不同種類的酶來幫助消化竹子。

  那麼大熊貓是如何應對的呢?只有一種可能性,研究人員寫道:“大熊貓似乎別無選擇,只有依靠共生腸道微生物來適應高纖維飲食。”

  因此,來自中國多所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大熊貓糞便進行了研究。他們採集了45只野生大熊貓的糞便樣本—24只成年大熊貓,16只幼年大熊貓和5只尚未斷奶的幼仔。

  在對樣本進行DNA排序之後,研究人員有了一些驚人的發現,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從腸道內的微生物羣來看,大熊貓很像食肉動物,尤其像黑熊、北極熊和眼鏡熊,缺乏擅長降解纖維的腸道菌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