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福州的8歲小男孩火遍網絡,原因是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有篇文章叫《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出“江河裏的水都被蒸乾了”,後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男孩質疑:既然江河裏的水都幹了,羿是怎麼蹚的?

這要是一個成年人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人會說他是“槓精”,怎麼能跟神話故事較勁呢?可是男孩的媽媽卻並沒有人云亦云,她爲了鼓勵孩子的善於思考和質疑精神,多次打電話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反映這個問題,最終得到了回覆,說明年教材會改正這個錯誤。

看到這裏我們不得不爲小男孩和他的家長點贊,男孩固然有探索精神和質疑精神,但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那恐怕這種精神最終也會被時間消耗殆盡。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小男孩這種質疑精神,其實緣於他善於思考的能力。

01、什麼是思考?

Vincent Ruggiero 曾在《思考的藝術》裏解釋過:

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瞭解慾望的所有心理活動;思考是探尋答案,是獲取意義。

有思考力的孩子,才善於發現問題並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我們大人在培養孩子思考力的這個問題上,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我們常常不是教給孩子如何思考,而是隻教孩子思考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3歲的孩子剛上幼兒園,老師下發了一些手工物品,讓孩子回家跟媽媽一起做一個親子手工任務,做成後是一束紙製的花束。

孩子善於嘗試,不讓媽媽過多幫忙,非要自己把花朵粘貼到花束上。他用膠棒沒有膠的那一面往花朵上塗,然後把花朵往花束上粘,結果可想而知,肯定是粘不上了。嘗試幾次,孩子開始急躁起來,媽媽看到了笑着說:“你用錯方向了寶貝,你看我。”然後媽媽順手把花朵和膠棒拿過來,做了示範,告訴孩子塗多一點就可以貼上去了。

孩子依照媽媽示範的內容,自己把剩下的花朵都貼了上去。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媽媽完全可以安撫一下孩子急躁的情緒,然後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膠棒兩端的不同,哪怕是多佔用一些時間,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探索,知道應該用哪一面的膠棒,並且通過塗膠棒的量來發現問題,知道膠量多少決定了能不能粘得牢固。

這位媽媽顯然是隻教給孩子思考如何把花束做好,而不是引導孩子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研究事物的因果聯繫,從而達到最終做成的目的。媽媽用自己的經驗輕易地幫孩子解決了難題,最終的結果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完成了手工,孩子卻失去了自己發現的喜悅和成就感。

02、獨立思考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斷力

記得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美國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長大後想幹什麼,女孩自信地回答:“總統。”觀衆譁然,主持人又問:“你知道爲什麼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嗎?”女孩回答:“因爲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場又是大笑,主持人又問:“你肯定嗎?”女孩說:“當然肯定。”主持人問下面觀衆:“有男人願意投她的票嗎?”下面有一些男人舉起了手,主持人得意地說:“你看,有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主持人又對下面觀衆說:“在場的男人都把手舉起來。”在鬨堂大笑中,下面的男人都舉起了手,這時候誰會不舉手呀?按照主持人的說法,不舉手自己就不會男人了。

女孩露出輕蔑的笑說:“他們不誠實,其實他們心裏不願意投我的票。”大家都目瞪口呆,繼而響起來了一片掌聲和驚歎聲。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這個女孩就是典型的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她在沒有任何人的提示下,憑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準確地應對主持人的提問,從容作答。

現實中很多家長要求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規劃生活和學習,不允許孩子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人都是有惰性的,身體如此思想也是如此,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庇護下,養成了依賴父母的思想,凡事都想在家長那找到答案,久而久之就學會了拿來主義,不想再自己動腦去思考了。

一個不願意動腦思考的孩子,就沒辦法臨場發揮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也沒辦法在發生問題的時候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分析問題,繼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一個從小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長大後看問題就擁有很寬廣的視角,思維也會更加慎密,更善於從不同的環境裏發現機遇,從而擁有更加成功的事業和人生。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03、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有的家長認爲孩子年齡太小,知識儲備不足,很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會獨立分析問題。其實,大人不能用衡量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

有的大人智力比較優越,容易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樣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很大壓力;而有的大人則認爲分析問題的能力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等到長大了,智商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自然就擁有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了。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l 允許孩子提出不同意見

我們中國式家庭,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權力結構,家長生怕孩子走彎路,所以把自己的很多經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認爲正確的道路行走,一旦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相左,就會利用權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這類父母往往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常常會用質疑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想要讓孩子擁有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家長必須要允許孩子提出不同意見,平等地跟孩子溝通,在孩子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用平和的態度跟孩子一起討論,共同分析意見的可行性,正確評估孩子的智力水平以及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l 引導孩子有直面問題的勇氣

孩子學校舉行演講比演,一個班級十分優秀的男孩一路闖關到了決賽,決賽的規則是讓每個學員自主選擇自己的對手進行PK,這個男孩有兩個選擇的對象,一個比他略有優勢,一個跟他旗鼓相當,最終男孩選擇了跟他旗鼓相當的對手,可是由於過於在乎輸贏,男孩比賽發揮出最好狀態,還是輸了。

男孩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缺少直面問題的勇氣,他害怕失敗,所以體內的保護機制促使他傾向於選擇更爲保守的挑戰對象,而放棄更有挑戰性的對手。

如果孩子長期在溫室中成長,不去挑戰有難度的事情,就很難激發他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不願意直面問題,從而想辦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作爲家長也要降低自己對孩子的預期,允許孩子失敗,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鼓勵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相對寬鬆的環境裏成長,也更有直面困難的勇氣。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l 鼓勵孩子有批判性思維

爸爸給孩子講灰姑娘的故事,當講到過了12點灰姑娘的一切都變回原樣,灰姑娘匆匆走了留下一隻水晶鞋,孩子問:“爸爸,爲什麼過了12點一切都變回原樣,而水晶鞋沒變呢?”

聽到孩子這樣問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是聽童話故事長大的,從來沒有人去質疑過故事裏邏輯性的錯誤,都覺得童話畢竟是童話,不能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待,如果這樣較真的話,那爲什麼還會有女巫和仙女呢?可是爸爸並沒有用這些道理來反駁,他認爲孩子大了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

爸爸說:“嗯,我家寶貝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說明你認真思考了,我也認爲12點過後水晶鞋應該變回原樣了,可是至於爲什麼沒變,可能只有作者知道。我家寶貝長大以後可以自己編故事,這樣就可以像這個作者一樣,把自己的思路融入到故事中。”

爸爸的做法對孩子的獨立思考是個很好的教育,鼓勵孩子提出內心疑問,表達自己認爲不合理的地方。這正如開頭質疑教材的小男孩一樣,正是父母的鼓勵和認同,給了孩子探索真理的底氣。

質疑語文課文出錯的男孩火了:比起好好學習,更應培養孩子會思考

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還需要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開闊孩子的眼界,我們沒有辦法帶孩子走萬里路,可以陪伴孩子讀萬卷書,有計劃性地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讀繪本、讀精典、讀科普書籍,同時跟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引導孩子去延伸思考,允許孩子提出異議,幫助孩子一起去尋找最終答案,從而培養孩子懂得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