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人生觀

文 / 胡適

每個人可以說都有一個“人生觀”,我是以先幾十年的經驗,提供幾點意見,供大家思索參考。

很多人認爲個人主義是洪水猛獸,是可怕的,但我所說的是個平平常常、健全而無害的。乾乾脆脆的一個個人主義的出發點,不是來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國的。中國思想上具有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可以與西洋思想互相印證。王安石是個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國家謀安全之道、爲人民謀福利的人,當爲非個人主義者。但從他的詩文可以找出他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爲己的人生觀,因爲他曾將古代極端爲我的楊朱與提倡兼愛的墨子相比。在文章中說“爲己是學者之本也,爲人是學者之末也。學者之事必先爲己爲我,其爲己有餘,則天下事可以爲人,不可不爲人”。

這就是說,一個人在最初的時候應該爲自己,在爲自己有餘的時候,就該爲別人,而且不可不爲別人。

十九世紀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給一位年輕的朋友寫信說:“最期望於你的只有一句話,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純粹的爲我主義,要你有時覺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別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

另外一部自由主義的名著《自由論》,有一章“個性”,也一再地講人最可貴的是個人的個性,這些話,便是最健全的個人主義。一個人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力與感情之後,才能再去爲別人。

孔子的門人子路,有一天問孔子說:“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養、訓練、教育好的意思,“敬”在古文解釋爲慎重。子路又說,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先把自己培養、訓練、教育好了,再爲別人。子路又問,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培養、訓練、教育好了自己,再去爲百姓,培養好了自己再去爲百姓,就是聖人如堯舜,也很不易做到。孔子這一席話,也是以個人主義爲起點的。自此可見,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從現在回到孔子時代,差不多都是以修身爲本。修身就是把自己訓練、培養、教育好,因此個人主義並不是可怕的,尤其是年輕人確立一個人生觀,更是需要慎重地把自己這塊材料培養、訓練、教育成器。

我認爲最值得與年輕人談的便是知識的快樂。一個人怎樣能使生活快樂?人生是爲追求幸福與快樂的,《美國獨立宣言》中曾提及三種東西,即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但是人類追求的快樂範圍很廣,例如財富、婚姻、事業、工作等等。但是一個人的快樂,是有粗有細的,我在幼年的時候不用說,但自從有知以來,就認爲,人生的快樂,就是知識的快樂,做研究的快樂,找真理的快樂,求證據的快樂。從求知識的慾望與方法中深深體會到人生是有限,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人生,去深求無窮的知識,實在是非常快樂的。

兩千年前有一位政治家問孔子門人子路說,你的老師是怎樣的人,子路不答。後來孔子知道了,說:“你爲什麼不告訴他,你的老師‘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從孔子這句話,可以體會到知識的樂趣。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澡時,想出瞭如何分析皇冠的金子成分的方法,高興得赤身從澡堂裏跳了出來,沿街跑去,口中喊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這就是說明知識的快樂,一旦發現證據或真理的快樂。英國兩位大詩人勃朗寧和丁尼生有兩首詩,都是代表十九世紀冒險的、追求新的知識的精神。

最後談談社會的宗教說。一個人總是有一種制裁的力量的,相信上帝的人,上帝是他的制裁力量。我們古代講孝,於是孝便成了宗教,成了制裁。現在臺灣宗教很發達,有人信最高的神,有人信很多的神,許多人爲了找安慰都走了宗教的道路。我說的社會宗教,乃是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有此種觀念,就是三不朽:立德,是講人格與道德;立功,就是建立功業;立言,就是思想語言。在外國也有三個,就是Worth、Work、Words。這三個不朽,沒有上帝,亦沒有靈魂,但卻不十分民主。究竟一個人要立德、立功、立言到何種程度,我認爲範圍必須擴大,因爲人的行爲無論爲善爲惡都是不朽的,我國的古語“流芳百世,遺臭萬年”,便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的行爲,一言一行,均應向社會負責,這便是社會的宗教,社會的不朽……我們千萬不能叫我們的行爲在社會上發生壞的影響,因爲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留下的壞的影響仍是永久存在的,“我們要一出言不敢忘社會的影響,一舉步不敢忘社會的影響”。即使我們在社會上留一白點,但我們也絕對不能留一點污點,社會即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的制裁者。

《北大人生講座》

朱自清 等

《北大人生講座》分爲人生的意義、學做一個人、人生的責任、寫給年輕人四個部分,從不同方面解答了人生的種種問題。

《北大人生講座》遴選了梁啓超、蔡元培、徐志摩、周作人、胡適、傅斯年、聞一多、朱自清、章太炎、蔣夢麟、陳獨秀、李石岑、夏丏尊、王統照、陶行知等民國大師關於人生的經典文章。

誰的人生不迷茫?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通過閱讀《北大人生講座》,讀者可以從民國大師那裏獲得關於人生的建議和答案,從而更好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京東圖書 北大人生講座(朱自清著)

小程序

★北京大學百年沉澱

北京大學作爲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建校百餘年來,大師輩出,燦若星河。爲傳道解惑,大師們舉辦了諸多講座,與衆學子暢談人生的種種問題。本書特將精彩講座結集,以饗讀者。

★給無數迷茫的現代人

世界快速發展,面對種種誘惑,我們都成了迷茫的人。我們需要從民國大師那裏找回人生的信條,生命的尊嚴,道德的底線。

★百年來影響無數人

百年來,諸位大師們的思想像一座座燈塔,指引和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其中包括俞敏洪、李彥宏、曹文軒、撒貝寧……

作者簡介

朱自清,江蘇東海人。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隨後開始發表詩歌,並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1938年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擅長散文、詩歌,代表作有《背影》《匆匆》《春》等。

梁啓超,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中國近代思想啓蒙者,被公認爲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啓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對哲學、佛學、先秦諸子等領域研究頗深。著有《少年中國說》《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章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著名學者。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他在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否定天命論說教。其後,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的影響。代表作有《齊物論釋注》《國故論衡疏證》等。

“北大講座”系列叢書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北大人生講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