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由一起去金沙博物馆的朋友写的,愿你们喜欢!

“《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两句中“琼”、“瑶”皆为美玉。所谓美玉者,石之美也,质细且温润,半透明,有光泽。从它出现开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好像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和“玉”搭在一起,就变得高雅神秘起来。例如,古代诗词中形容一种美好的事物,常将它比作玉,“陌上人如玉”、“温润如玉”、“美者颜如玉”等等。

在夏商时期,斧、钺本是砍伐类生产工具,后变成戈、矛一类的兵器;锛、凿、铲本也是石质工具,但它们一旦和玉挂上边,玉斧、玉钺、玉戈、玉矛、玉锛、玉凿、玉铲,便被赋予了其它意义——非实用性的礼器(虽然玉的硬度很高,但韧性不好,用作武器的话易折断),多被用于祭祀或成为使用者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如今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玉璋和古蜀玉戈便是有力的证明。

晚商时期,实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开始出现。其中,展出的仿生玉很是精美。玉鱼虽乍一看像玉鸟,但细看时鱼的身上是有极为细致的鱼鳞刻画;玉牛也许是太胖的缘故,看起来有点像玉猪;玉鹿玉羊惟妙惟肖;玉鸟看起来倒又像玉鱼了;体积最大的玉鹦鹉却雕刻得既细致又形象,连所用玉的颜色分布也恰到好处。装饰玉的出现,表明玉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玉梳、玉笄、玉璜形佩、玉箍形器,还有多用于赠人以表决绝之意的玉玦,这些器物的普遍化,更说明了玉的作用已由娱神转为娱人。

《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句。玉的普遍化同时促进了玉器行业的创新。竹、木、骨、石成为加工玉石的主要工具;钻孔技术、切割技术、刻纹技术、镶嵌技术、镂空技术、打磨、抛光技术则是加工玉的主要技术,而一件玉器的成型通常要经过“切、磋、琢、磨”四道工序。制作一件玉器,选料时要注意玉料的自然形态,如形状大小、颜色分布,从而确定做一件什么样的玉器;然后进行切割,主要包括线切割、片切割和砣切割三种切割方式;其次是钻孔,主要分为桯打孔和管钻打孔,即用竹、木等工具加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反复磨,我们平时看到的玉器上的小孔,镂空,浮雕便由此得来;接着是刻纹,一般是使用砣具或直刃工具、硬度较高的尖锐器物(石英、水晶)徒手刻划,纹饰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划和阳线刻划;最后是打磨抛光,这是琢玉成器的关键环节,会先用砂蘸水对着玉器表面进行打磨,然后用木片、竹片等在其表面不断摩擦抛光,在经过这道工序后,玉器会变得更加润泽,它的质地和颜色也能更显露出来。

依此看来,玉器不仅历史悠久,历千年而流传至今,而且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它见证了各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它穿越时空,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讲述着几千年前的世事;它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从古至今的无数华夏子孙找到了精神寄托。

玉者,石之美也;玉器者,玉之精华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