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文:暴风雨(读史专栏作者)

万历初年,天下大治,一扫大明昏昏昏沉沉的气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政实施地很成功,史称“万历新政”,老百姓都在传唱着万历皇帝的好,但新政的实际掌舵人不是万历皇帝,而是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何许人也?

他有三个重要标签:著名的改革家,主导了“万历新政”;万历皇帝的老师,教导了一代“新君”;他还是一个伯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留下许多佳话。

如果张居正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那么夜空中的群星有首辅夏言、徐阶、高拱等文官明星,有戚继光、李成梁等武官明星,有一代清流明星海瑞,还有首辅大奸臣明星严嵩,与之交相辉映,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共同闪耀中晚明的夜空。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张居正不是一出场就是首辅大人,他也需要成长的过程,犹如树苗需要阳光和雨露。

不过,大家虽然都是树苗,虽然都能雨露均沾,但苗和苗确实各有不同,有的还没长大就枯萎,有的中途折断,有的却长成了参天大树。

天降白龟负重担,根正苗红方成材。

叔大就是一棵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好苗子,据说叔大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

其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很多名人出生时,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记载。但叔大这个传奇可信度较高,“白圭”即白色的玉,与白龟谐音。

少年成神童,成名须趁早。

小白圭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会说话了,说话还不稀奇,他还能识字!

一日,乳母带着两岁的小白圭,到堂叔张龙湫家中去玩耍,其正苦读备科考,恰好读到《孟子》。

看见堂侄儿在身边晃悠,张龙湫便半开玩笑地说:“小家伙儿,听说你很聪明啊,诺,你看这书上的‘王曰’两个字,认得不? 要能认得了,才是真聪明呢!”

过几日,小白圭和乳母又至。

张龙湫翻开《孟子》,问他:“前几天给你说的,‘王曰’两个字,认得吗?”

惊人一幕出现,小白圭竟真的在书上指出了“王曰”两个字!

张白圭“神童”的名声,也渐渐传扬开来。

张白圭可不是伤仲永(有名的神童),人家很注重学习。

小白圭5岁进私塾,正式开始系统教育。

十岁的时候,张白圭已经能够通晓六经的大义,普通教书先生己经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他教不了小白圭了。

十二岁的时候,参加江陵府秀才(生员)的考试,一试取得头名,达到父亲(终生只考取了秀才)二十岁才取得的成绩。

当主考官李士翱发现,考第一名的是个虚岁十二岁的小孩子时,惊奇不已。李士翱反复看张白圭的卷子,越看越爱不释手,连声赞叹:国器,实在是国器啊!

主考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张白圭的名字改成了张居正。

从此,世人不知张白圭,只知张居正!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在叔大的成长道路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叫顾璘,又名顾东桥,是金陵(今江苏南京)有名的才子,与同乡陈沂、王韦合称“金陵三俊”,在江南一带家喻户晓,官至二品。

当他听说神童张居正的事后,立即把传说中的神童秀才召来,当场出对子:玉帝行师,雷鼓旗云作队,雨箭风刀。

叔大脱口而出:嫦娥织锦,星经宿纬为梭,天机地轴。

顾璘又对: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叔大即回: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叔大让顾璘震到了,解下象征身份的腰带,送给尚未束发的叔大。

顾大人语重心长地说:“你有宰相之才,定能带一品玉带,将来为相,一定要做到无富贵心、无富贵气,就可以成为一名贤相了。”

离别之时,还赋诗一首为证!

赠寄张童子

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麟子凤雏难可见,碧蹄卅喙定堪夸。


少年成名未忘形,百尺竿头进一步。

有民间传说,本来张居正十多岁就可中举的,当时主考官正是顾璘,他为了避免张居正早进官场受到污染,也为了让其受受挫折,更好成长,故特意让其名落孙山,于十年后,才考取举人。

笔者认为这个传说是不靠谱的,要知道,古代科举时代考试与高考类似,名次只和卷分挂钩,他人干预可以,如被查出,最少是一个革职,甚至死罪。顾大人没有这个胆量。

总之,23岁那年,张居正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正式踏进了官场。

不是当官了,就懂了官场之道,还好叔大是经历过风雨的,他性格越来越沉稳,凡事谋定而后动。

进入官场第一课,就是人事课。

人很简单,事很简单,可人事就很不简单了!

刚刚步入官场的叔大就见证了,次辅严嵩如何扳倒首辅夏言的全过程。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首辅夏言在“议大礼”事件中,坚定支持由藩王继皇位的嘉靖皇帝立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父皇”,深得嘉靖喜欢,一路急升,终得首辅之位,可谓春风得意,傲气凌人。

次辅严嵩一路小心谨慎,为人低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直寻找扳倒夏言的机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机会终于来了,严嵩发现夏言让老丈人掺和进了军国大事,立马密报嘉靖,嘉靖深信不已,斩夏言。

叔大静静地看着严嵩大人如何示弱,让夏言更加傲慢,如何引导嘉靖一步步由相信到怀疑,直到动起杀心。

叔大蒙太奇式感受一个个画面,第一次感受到官场险恶,人事复杂,一个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

官场如天气般一样,有晴天,阴天和多云,偶尔还会有暴风雨,龙卷风和大冰雹。

严嵩来了,大明王朝的天气表多云转阴,黑云密布。不过还好,夏言留了一个后手,在下台被斩杀前,火速拔了一个人,他叫徐阶,一个可以和严嵩较量的人物。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对于严嵩父子的跋扈,朝政的腐败,边防的废弛,徐阶没任何动静,而年轻的张居正却忍不住了,一气呵成《论时政疏》,直陈“血气壅阏”之一病,“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然而,上疏却如石沉大海,没泛出一点水花,嘉靖依旧沉迷炼丹,严嵩依旧跋扈,徐阶依旧不声不响。

张居正郁闷了,彷徨了。

就在他陷入焦虑中时,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史称“庚戌之变”。就是有一支叫俺答的元朝残余力量突然攻到了北京城下。

嘉靖希望复制百年前李纲组织的北京保卫战,再现昔日的光辉胜利。可现实无情地打脸,在清点和组织城防部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抵抗力量。

嘉靖急令各路兵马勤王,没想到勤王部队来到京师不敢打俺答,抢老百姓倒是很在行。北京城外,乱成一锅粥。

最气定神闲的是严嵩。他继续要求朝廷不予理会,以拖待变。换成现代术语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

嘉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中熊熊烈火在燃烧,对着文武百官说:“江山社稷重要,朕不差钱,谁能解忧?”

焦虑中的叔大认为机会终于来了,他要做嘉靖朝的李纲,保卫首都,并扳倒一手遮天的严嵩!

一向不声不响的徐阶及时制止了他。而且,这徐阶竟然也认可严嵩的拖之术!

看着一脸愤怒的张居正,徐阶微微一笑:“叔大,不要紧张,俺达只是打劫,不是想颠覆大明江山。”

叔大:“老师,都打到城下了,你还不急?”

徐阶:“不信,你稍等几天!我给你上一课。”

礼部尚书徐阶立即组织与俺答谈判,答应他们要钱要物的要求,并要求蒙古人先撤军表示诚意。

俺答果然信守承诺退兵了,叔大终于明白什么叫识大局了。

他见识了徐阶如何举重若轻地化解了俺答进逼京城事件。

兵临城下之际,还有一名武将闪亮登场,他就是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此时,他为了进京会试,考取武将功名,正在京城待考。考试之前,就已经开始动手写一个系列文章,叫《备俺答策》,也就是如何对付北方俺答侵略的方法与策略。

《备俺答策》被来京武举人传看,因为他针对性太强了!被兵部主事发现,力荐任命戚继光为京城九门的总旗牌官,协助九门提督。

危机解决,戚继光被奉为国士,并派往蓟门巡边,一颗武将明星开始闪烁。

同样成长的还有张居正。可以说,这次事件对张居正的震撼极大,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是太嫩了,遂告病假,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

休假三年中,他开始游山玩水。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 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很快,张居正就重回翰林院供职。三年后的他,已经成熟,从此,在政治的风浪中,像徐阶那样,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奸相严嵩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虽坏事做尽,群臣攻之,但得到嘉靖皇帝的庇护,首辅位子坐的很牢固。

徐阶扳不倒严嵩,就一直等待,等待大势而方动。

这让叔大学到,忍气吞声,也是一种境界。

徐阶明白,张居正也已明白,只要嘉靖还信任,任凭严嵩与其子严世藩坏事做尽,你也是扳不倒他们的。

要想扳倒严嵩,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严嵩在扳倒夏言时曾使过的:让嘉靖不再信任对方。为此,徐阶将知名道士蓝道行介绍给宠信道教的嘉靖,不时说些严嵩父子的坏话,降低嘉靖对严嵩的信任。久之,嘉靖果然对严嵩父子产生厌恶之情。

即便如此,徐阶依旧没有直接从严嵩下手,而是从他的儿子严世藩下手。

他示意言官站出来弹劾严世藩,因为严世藩在外作恶多端,想要将他拿下易如反掌,进而再将他的老爹严嵩牵扯进来。

但是,徐阶严格控制,凡是严世藩为皇帝办的事,哪怕打着皇帝的旗号进行的贪腐,一律不能弹劾。徐阶太明白嘉靖是多要面子的一个主了。

很快,严世藩被下狱,八十多的严嵩知道,自己在嘉靖那里已经失去利用价值,只好辞去官职。但徐阶知道要痛打落水狗,让之死掉才再没有反扑的机会,遂再接再厉,鼓动嘉靖抄了严嵩的家。

已经八十多岁的严嵩无以为继,只能在大街上乞讨为生,两年后病卒。

曾经在朝堂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内阁首辅,一朝落魄,也只能落个这样的下场,真是令人唏嘘呀。

严嵩倒,彩虹出,三英(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齐聚大明内阁。

不久,嘉靖也去世了,隆庆登基,高拱(隆庆的启蒙老师)再也不能容忍徐玠,凭着他与隆庆皇帝的关系,将徐玠挤出内阁,担任首辅一哥。

徐阶挥挥手,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了叔大一人在内阁中。

隆庆时期,高拱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随着隆庆的去世,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


大明柱石张居正炼成记



万历登基,首辅张居正,大宦官冯保和万历的亲妈李太后成为帝国的真正掌舵人。

张居正开始挽救重病中的大明王朝,开始推行他的“万历新政”。

他一方面拉劝结合,让大太监冯保支持变法,一方面安抚万历小皇帝和他的母亲李太后,让他们有安全感。

首先,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即如何对官员进行考查制度,让能者有其位。

通过考核选出许多能人,通过系列人事变动,让这些能人上岗,让实施新政阻力减小,叔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人事变动中,有一个人我们无法绕过,他就是海瑞,此人是教科书般的清官,曾因痛骂嘉靖而闻名天下。

如今叔大主政,许多人推荐此人,而叔大将海瑞供了起来,因为他太格格不入,不是叔大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其次,实施税收“一条鞭”法,让国家有钱了,老百姓减赋不少。

老百姓有钱了,不再闹革命,安居乐业。

国家有钱了,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例如修建长城,我们今日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此时所修。

叔大除了修长城外,还重用军事人才戚继光和李成梁,巩固大明江山。

叔大与戚继光的相遇相知相惜,正应了那句“清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戚继光能征善战,深得张居正的喜爱。

叔大需要戚继光这样的坚定拥护者。

戚继光又是叔大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于是,两个人,一个在外,一个在内,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成就伟业。

戚继光不够圆滑,经常得罪和他一起共事的人,叔大就是一个办法,不能与戚继光处好关系的,一律调离岗位。

戚继光放开手脚,打得蒙古残余力量完败!

万历初年,明月明星共同闪耀,让大明江山不再风雨飘摇。

叔大,一代名相终登神坛!

只是可惜,造化弄人,叔大刚全力推行新政三年,就撒手人寰,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

叔大是人,真的不是神,他也有问题,他一边要求万历勤俭治国,一边自己却锦衣玉食,夜生活精彩。

万历这个被叔大压制多年的叛逆青年,发现自己的老师居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邪恶小宇宙就爆发了,不但抄了叔大的家,搞死叔大的儿子,还差点掘了叔大的坟。

历史就是如此残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