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曾经满大街的公用电话,早在10多年前手机进入寻常人家的时候,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公用电话本身作为一座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承担着一定的公共通信服务,既可免费拨打110、120、119等应急电话,又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便捷,永久地留在市民的记忆中。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牛奶店,装了一部公用电话,旁边墙上还贴有中国电信公用电话收费标准。爸爸、妈妈单位的号码,我倒背如流,放学回家路过牛奶店,常常先给他们打个电话,汇报回到家附近了,让爸妈放心,有时候也提醒家长记得买作业本或者铅笔等。当时市话是0.25元/分钟,公用电话机有充电、计时收费、回拨等功能,一般我就打1元的电话,长途就要贵很多,大概是0.6元/分钟。”关于公用电话的记忆,80后市民李先生印象深刻:“每天放学回家,路过牛奶店,随时都有人站在牛奶店旁边打电话,有时候还要等上几分钟、十几分钟,遇上自觉一点的,看见后面有人等着打电话,就尽量长话短说。”

“20年前,我在南窑火车站附近守报刊亭的时候,就向中国电信申请了一个公用电话。按规定,拨打110、120等应急电话都是优先、免费的,有时候遇到乘客出站后发现自己的财物被偷被抢了,急着跑来到公用电话报警,我就会劝正在打电话的人,等报警电话打完再让他(她)接着打,我会采取间断性计时收费,不会让他(她)吃亏,一般人都能理解。那时候还是BP机盛行的时代,BP机一响,就走到我的报刊亭回电话了。公用电话生意可好了,每天有很多人来我这里打电话,到晚上清理零钱都要耗时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一些商家拿着大钞来换零钱,我非常乐意。”年过6旬的张阿姨回忆过去经营公用电话的经历,娓娓道来:“那时候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每月公用电话的收益不低于3000元,比当时上班的工资还高,真的要感谢中国电信,给了我一家子的生活保障,孩子的学费也全靠它了。” 公用电话机从时尚物件到古董藏品,或许当初经营公用电话的商户家里都难寻其踪迹。公用电话亭完成历史使命后已消失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也许在街景公园,还能看到其身影,也仅只是营造复古穿越的场景而已,已经没有实用功能,但是它的存在带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是抹不去的,就像现在城市里的公共WiFi,承载着公共网络服务,也许多年后,我们仍然还记得中国电信覆盖城市犄角旮旯信号满格的公共WiFi。

——《春城晚报》8月24日A10版 记者 宗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