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为民间深藏的那些老中医身怀脉诊绝学而惊叹不已。其实脉学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玄妙。脉诊本身就是一个中医师应该掌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就因为晋代医家王叔和一句“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以及唐代医家许胤宗一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而塞住了脉学的初学之路。于是脉诊便步入了玄坛。其实这项技能在民间极其盛行,民间老中医有几个不是诊脉高手?但民间老中医又有一种“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习惯,真功夫只是与弟子口传心授,是不会有文字记载的。于是民间盛传: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所以,很多人在脉学专著中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脉诊绝招。

扁鹊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也就是说,诊脉,只是神圣工巧四个的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说,最早层次是望而知之。正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这个生而知之,犹如黄帝生而神灵。这不是一般人就能达到的。其实扁鹊一直在告诫我们,一个医生的最基本的诊断技能就是诊脉。望而知之,闻而知之,是神圣才能仰窥的。普通医生只要把问诊与脉诊搞明白,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了。那么,现代的中医,还有多少人继承了传统脉诊的技能呢?还有多少人能够精确的将脉诊运用的十分娴熟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脉诊,曾在一度时期内,被人们所神化,并有悬丝诊脉、悬空诊脉的说法,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其实,脉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化,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愿意学,就一定能学会。

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您若相信,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掌握脉学真谛,那么,当您蓦然回首时,那脉学的真谛,就在灯火阑珊处。也或者说是,当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往往会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如果您经历了长期的追求与执着的践行,就一定会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欢呼雀跃的惊叹:这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

脉诊其实是中医的三基之一,是一项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目前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对脉学讲得不够深入,初学者也难以深入掌握,就知道一些简单的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古代,脉学就是中医的诊断学,而今日之《中医诊断学》教材竟然大部分在讲辨证。殊不知,四诊的不准确,必然导致辨证的错误,治疗就更加错上加错了。所以,今日中医之弊端,则是从《中医诊断学》衍生出来的。我们呼吁:《中医诊断学》不再收录《中医辨证学》的内容,应该强化中医四诊。如是,中医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