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的發達,智能手機已經遍地都是,這也方便了老師和家長的交流,平時只需要在微信上問問老師就能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所以,一般老師都會建立一個微信羣,孩子家長都在裏面,極其方便。可是這一做法卻也存在利與弊。

就在前不久剛開學,一年級一班的微信羣就成立了,令小甜媽媽沒想到的事,這個班級只有50個同學,家長微信羣裏居然有236人,除去兩位語文數學老師,平均下來一個家庭至少有三位或四位家長加入到了班級羣中。

只要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師發一些關於學習的消息,微信羣裏立馬就開了鍋似的:什麼“收到,老師辛苦了。”“老師爲孩子們操碎了心。”“老師,請多關照關照我家孩子。”“老師,我家孩子在學校乖不乖啊。”等等。這樣一來,老師發的消息立刻被淹沒了,這對於其他家長來說,也是一種困惱啊。

據說,這一天下來有上千條消息,小甜媽媽想要找老師留的家庭作業,如果不仔細爬樓看,根本就找不到。

除此之外,還有甚者在羣裏公開曬娃、炫耀自己家的情況、還有做微商的等等,這已經不是一個正宗的關於學生學習的微信羣了。

老師當初建立這個羣的根本目的是方便佈置家庭作業,發佈一些學校下達的消息,家長這麼一來,完全打破了老師的初衷,給老師以及其他家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家長關心自己家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也不用公開的在羣裏拍老師馬屁吧,這樣其他家長怎麼看你,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了,他又怎麼面對老師和同學。在孩子心中,都有一定的心裏定數,他們都知道公平的靠自己的努力去學習,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家長卻在背後利用老師開小竈,這對孩子的自尊心是有打擊的。

孩子在學校,學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這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鍛鍊、去領悟,家長不可能一直跟着孩子,優越的條件帶來不都是成功,有可能它會成爲孩子墮落的絆腳石。

微信羣還存在一定的弊端,老師也要想象對策,可以要求羣內一家只能有一個家長,如果發一些和孩子和學習無關的話題立即踢出等等,微信羣不是一個家長的羣,還有其他家長,所以要爲他人考慮考慮。

責編:李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