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靠買也買不來,上海要着力突破一些“卡脖子”技術瓶頸,解決關鍵環節受制於人的隱患。今天,上海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周振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製造”應在產業鏈上抓住掌控力,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部件,關鍵材料三個方面。

“上海製造”要解決技術軟肋

“上海製造”要在產業鏈上抓住掌控力,眼光不能僅僅停留在新的製造業趨勢,也應關注傳統制造業。周振華認爲,中國工業化發展至今,一些技術軟肋至今沒有解決。比如說大飛機上某些部位的鉚釘,因爲需要強抗疲勞性,後來使用了國外產品來替代。這些傳統工業領域一旦解決技術軟肋,對推動中國製造業發展也將做出很大貢獻。

在周振華看來,“上海製造”要高質量發展,這就意味着要有高質量的要素配置,比如生產設備、產品部件、人力資本、土地保障等;要有高技術支撐,相應的技術手段、標準、專利,都要對標國際水準;要有高質量的供給產出,滿足各種層次的消費需求,並要在節能降耗上下功夫。

要打造“上海製造”品牌,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周振華說,打造“上海製造”品牌應和建設“科創中心”緊密結合。“一流科學家陸續來了,就會形成馬太效應,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訪。”

融入長三角應合作互補

培育更多“上海製造”品牌,不能是封閉環境,而應抱着開放姿態,融入長三角。周振華說,上海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可以和長三角先進製造業發展集羣聯合發展,進行合作互補。

合作中也要錯位發展,理清各自的定位。“如果項目雷同,就勢必引起過度競爭。一方打響,另一方必定衰落。”周振華說,上海的定位可以聚焦在發揮自身優勢,比如生物醫藥、大數據等方面。

周振華認爲,錯位發展,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但更需要的是信息對稱,讓企業嗅到市場的敏感度,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好各自的優勢和特長。

新民晚報記者 裘穎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