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首先祝所有老師朋友們——

  節日快樂

  接下來,小編要和您聊聊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孔子,和孔子最有名的學生——顏回。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這是整本《論語》中,除“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外,我最喜歡的一段文字。一想到老夫子那副指天畫地的樣子,真是憋不住想笑啊。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孔子在匡被囚禁了,顏淵最後才趕到。孔子說:我以爲你死了呢。顏淵回答:您還沒死,我怎麼敢死?

  大概大家心情都很不好吧,這段對話充滿了火藥味,尤其顏淵的話和那個“言終日,不違,如愚”的顏回判若兩人。所以歷代有學者解釋說,這裏表達了顏回對老師的尊敬,要終身侍奉他。可是,難道真的是古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和我們今天差太遠了嗎?今天你一個學生跑到老師面前說:你還沒死,我怎麼敢死?你覺得這是一片孝心?

  

  大概是顏回好學生的形象太根深蒂固了吧?所以我們怎麼都不能接受他也會有脾氣。這位好學生就是孔子嘴裏那個和他說一天話,對老師的意見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疑問,像個傻瓜似的人。

  

  孔子一直說顏回是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也可以說是他樹立的道德楷模,“感動春秋十大人物”。他常常拿顏回來說事,教育那些不太好管教的學生,比如——子路。

  但是,孔子真的那麼喜歡顏回嗎?我看大有疑問。

  而孔子在《論語》裏還是個非常率性可愛的人物。和我們後來看到的萬世師表不太一樣。這麼個暮春還想要“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確在顏回身上只能找到虛榮而很難獲得共鳴。因爲,顏淵實在太乏味。

  

  顏回活得也很累,在老師面前謹小慎微,在《論語》裏很少見到他向老師發問。除了被一再稱道的德行,顏淵還很用功,孔子說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顏回的確學習很用功,雖然他的天分可能並不是很高。——言語、政事、文學都不算是最出色的。但“勤能補拙”,顏回最終還是靠自己的德行成了孔子最值得驕傲,最“拿得出手”的學生。

  孔子說:“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顏回嚴格執行。所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他也不改其樂——老實人也容易滿足。

  

  孔子問個人的志向,子路很實在,要“乘肥馬衣輕裘”,顏回卻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意思說,只願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句話實在太符合他的性格了。顏淵其實並沒有大志,對他來說,一生不犯錯,一生不違背老師的意願,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圓滿了。

  

  

  

  不過,顏淵對老師奉若天人,當然也不能免俗要討好老師,可惜他口才也不大好。

  《論語》裏記錄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這話怎麼聽都覺着太肉麻。太不藝術啦!只怕孔子聽着,那會兒也會冒汗吧?

  但是,換個角度想,作爲一代名師的孔子,也卻是需要人替他宣傳啊,如果沒有弟子的記錄整理,我們怎麼能看到今天的《論語》呢?

  就是在當時,孔子也需要一個人替他吹法螺,但是需要不代表他喜歡。有意思的是,這一段和之前的“子畏於匡”同出《子罕第九》,排得很近,如果《論語》的排列有一定時間順序的話?那麼,是不是顏回在意識到因爲一時不查得罪了老師後,拙劣地在彌補呢?

  

  孔子一再讚揚顏回,號召他的學生向顏回同志學習,還在顏回死後哭得如喪考妣。但是和顏回的相處肯定不會讓孔子感到輕鬆。因爲顏回從來是畢恭畢敬的樣子,把老師當做聖人,所以孔子在他面前也必須處處裝出一副“仁”。

  可是在子路面前,孔子可以呼天搶地地發誓“天喪予,天喪予!”宰予睡個午覺,他也會很不文雅地刻薄對方“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在這些面前的孔子,纔是真正的孔子吧。

  和“好學生”相處,老師是不是也會覺得有點“累”呢?

  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教學相長”?

   文|聞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