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明,很多人往往爲之惋惜。的確,比起東晉和南宋,無論從尚存實力還是各種資源來看,當時的南明具有諸多的復國條件,至少應該能維持與滿清長期對峙。然而這段歷史卻令人唏噓不已,幾個南明政權都沒支撐多久。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在昆明街頭,明朝的統始實際上已宣告結束。即使算上鄭成功三代在臺灣堅持的二十幾年,所有反清勢力也都在短短40年內被掃蕩殆盡。

應該說,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沒有能力滅掉明朝,吳三桂“引進”來的區區幾萬清軍也沒有能力滅掉明朝,明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因爲自身存在太多問題。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後率大軍攻克北京。大明王朝一直奉行“不和親,不納貢”,崇禎帝不辱祖宗,以身殉國,最後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1644到1645年,中華大地年號層出不窮。崇禎朝滅亡後,南明在次年先後建立了弘光和隆武政權。崇禎17年初和當年底,李自成和張獻忠分別建立了大順和大西政權,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後,奏請六歲的福臨遷都北京,1644年這一年還是順治元年。

京師雖被李自成攻下,但實行了二百多年“兩京制”的明朝還有大量回旋餘地,包括六部在內的南京“備用內閣”完整無缺,危難時刻總該派上用場了吧。

崇禎自己不去南京重整河山也就罷了,也沒安排好幾個皇子的出逃,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一重大“失誤”導致後續難以建立一個有號召力的政權

對一個17歲就繼承大統的少年來說,崇禎在位的17年不可謂不勤勉,但他的多疑和剛愎自用也鑄成了一個個大錯。從對袁崇煥等抗清名將的處置到後來不斷出現的高級將領降清,從走馬燈式地更換“內閣”到最後危機時刻無人挺身而出,這些足以說明崇禎帝自身存在很大問題。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松錦之戰中,洪承疇率軍堅持了長達半年之久,最後被俘更是絕食拒不肯降,面對皇太極派來勸降的范文程,洪承疇破口大罵,一副“只求速死以殉國”的大義凜然。不管是皇太極用了什麼術,還是莊妃用了什麼“計”,最終,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舉行了投降儀式,正式向皇太極俯首稱臣。

洪承疇的降清給了被內憂外患弄得焦頭爛額的晚明以重大打擊,這位把李自成的農民軍打得抱頭鼠竄的三邊總督,率八總兵兵馬13萬與清軍激戰松山的薊遼總督一度成了大明王朝的一面旗幟。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洪承疇的降清很快產生連鎖反應,不到兩年,曾與清軍激戰松山的寧遠總兵吳三桂也倒戈了。多爾袞率軍大舉南下進攻明朝時,洪承疇獻計獻策“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清軍出其不意入關。

定鼎北京後,多爾袞對洪承疇大加讚賞,奏請順治帝任命他爲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祕書院大學士,成爲清朝第一位漢人宰相

洪承疇此後充當大清統一之戰的“救火隊長”,協助清軍相繼平定北方、江南和西南地區。

成立弘光政權之前,以福王的“資格”不具備爲由,東林黨一幫大佬另擁立潞王登基,掀起了一場毫無意義的爭論直至內鬥。到“真假太子案”時,本應在武昌抵禦清軍南下,左良玉卻率十幾萬大軍溯江東下“清君側,迎太子”,內鬥升級爲內戰,南明寶貴的抗清資源就這樣自相損耗掉。最後,左良玉的大軍和江北四鎮相繼降清,多鐸率軍長驅直入進逼江南。

在洪承疇協助下,多爾袞順利平定北方,隨後命多鐸率軍攻打南京,因“剃頭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多爾袞不得已又請出洪承疇,任命其爲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取代多鐸“敕賜便宜行事”。

相比多爾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激進政策,洪承疇採取強制與誘導相結合的緩和策略,同時利用了南明政權無休止的內鬥,爲大清征服江南立下汗馬功勞。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攝政王多爾袞對洪承疇信任有加,“所有建議,無不採納”。順治十年,孫可望、李定國所率領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歸順桂王朱由榔,掀起了抗清的新高潮。此時,61歲的洪承疇又被清廷任命爲太保兼太子太師,總督五省,並特別強調“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

順治十四年,桂王的永曆政權發生內訌,同李定國在內戰被打敗,孫可望窮蹙降清。順治帝一面命洪承疇率所部向雲南進攻,一面命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進兵貴州,當年九月,清兵各路會師入雲南,毫無疑問,這一次洪承疇仍是居功至偉

順治十六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洪承疇上書順治帝,建議留兵駐鎮雲南“以利治理”,順治批准平西王吳三桂留駐昆明。對於“恩師”的提攜栽培,吳三桂自然感激不盡。但經歷了明末清初激烈動盪的政局,這兩位降將都很清楚自己面對的一大問題,那就是今後怎樣與爲之出生入死的滿清“打交道”。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如何能向沐英一樣“世鎮雲南”,平西王吳三桂虛心向“前輩”討教,若干年後被乾隆皇帝打入“貳臣甲等”之列的洪承疇思索片刻,緩緩道:不可使邊疆無戰事,不可對永曆朝趕盡殺絕

洪承疇出此“良策”,也許是出於對背叛深受國恩的明朝的愧疚之情,對於養寇自重,吳三桂不可能不懂得,但不知爲邀功表忠心還是忘了老師的諄諄教導,這位平西王還是把押送回的桂王父子絞死在了昆明街頭。

兔死狗烹,看來這一“程序”適用各個朝代。吳三桂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如日中天,但與清廷的矛盾卻日益激化,康熙帝洞若觀火,開始着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如何世鎮雲南?吳三桂向前輩討教,貳臣甲等洪承疇道出兩“不可”

反明降清30年後,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再次起兵造反。早知如此,何不當初聽老師的話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