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称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百科全书”。大将军陈赓说“她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她是郭沫若长篇小说《骑士》英姿飒爽的女主人公金佩秋的原型。据说她的故事还被茅盾借鉴,写成了小说《蚀》。人们都称她为最美女特工,可她生平却及其讨厌这样的称呼。2016年年初,她亲述的《黄慕兰自传:最美红色女“特工”亲述》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再版。全书共38章,31万余字。该自传首度出版于2004年,讲述了这位传奇红色女“特工”波澜的一生,也展现了中国革命壮阔的百年。

1907年,黄慕兰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开明之家,她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著名的浏阳三杰之一黄颖初先生的女儿(另二杰为谭嗣同、唐才常),黄彰任的姐姐。其父曾任长沙岳麓书院主任教习,是谭嗣同、黄兴、蔡锷等儿子的老师。12岁被父母送进长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丈夫”是抽鸦片、打丫鬟的二世祖。北伐前夕,黄慕兰逃婚后在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在武汉三镇很出名。1926年,年仅19岁的黄定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

黄慕兰天生丽质,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秀外慧中,能力强,有魄力,曾给不少国共高层人士留下深刻印象。1927年三八节,武汉举行了几十万人的庆祝大游行,国共两党的名流如宋庆龄等全部到场,那年刚20岁的黄慕兰是大会的主席。当天,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国共分裂之后,宛、黄夫妇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潜伏”人生。

智救关向应

1931年4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在上海领导全国工联工作的关向应在闸北他的寓所被捕。关向应当时化名李世珍,被捕时身份没有暴露。

幸好关向应被捕时,当时负责中共地下党保卫工作的顾顺章正在汉口,对之并不知晓。顾顺章在汉口被捕,随即叛变。这个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不仅供出了中共地下党中央几乎所有的机关以及领导人的地址,还将关押在国民党监狱中身份尚未暴露的领导人都逐个指认了出来,当时在狱中的恽代英就是被他指认出来而牺牲的。 营救迫在眉睫,情况非常危急。周恩来找到黄淑仪,要她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救出关向应。黄淑仪分析再三,便向法租界的大律师、她的密友陈志皋提出,要求会会陈志皋的父亲陈其寿。

这个陈其寿可不简单,他在法租界会审公廨当了18年的刑庭庭长,在上海司法界一言九鼎。

当见到黄淑仪后,陈其寿对她很有好感,主动提出要收她为“过房女儿”,并要她担任自己几个女儿的家庭教师。

随着交往的加深,黄淑仪取得了陈其寿的信任,于是陈志皋便向父亲提出了请求,说是黄小姐有一个远房亲戚叫李世珍,被当局误抓了进去,现关在龙华监狱,是否能通融一下。陈其寿一听,很爽快地答应帮忙。

数天后,陈其寿让陈志皋出面请龙华监狱的典狱长到陈家吃饭,同时将黄淑仪也叫了来。就在饭桌上,陈其寿将这件事讲了,并在介绍黄淑仪的身份时,称她为自己的“过房女儿”。典狱长将放人的事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此后,关向应却迟迟未能被放出。这时党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向忠发的叛变。好在他还没来得及把关向应招出来,就被蒋介石枪毙了。虽说有惊无险,但周恩来担心夜长梦多,再次要黄淑仪加紧办理。黄淑仪只好又一次来到陈其寿家中,委婉地催促此事。

听说自己干女儿的事迟迟拖着未办,陈其寿非常生气,于是又把典狱长找来质问,典狱长说是姓李的书记官不肯放人。陈其寿非常了解此人爱好,让陈志皋拿了自己的信,又封了2斤上好的烟土去找李书记官。于是在龙华监狱关了近半年的关向应终于被放了出来。

营救成功后,欣喜不已的黄淑仪和陈志皋一道,亲自驾车到龙华将关向应接了出来,并在东方旅馆包了房间替他接风洗尘。不久关向应便受中央派遣去了湘鄂西苏区,担任了湘鄂西苏区的军委书记兼红三军政治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总政委、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等职。

通知周恩来转移

黄慕兰是第一个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叛变的消息传递给中央的人,使周恩来等得以及时的转移,使当时的党中央机构避免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1931年6月22日下午,法租界大名鼎鼎的律师陈志皋与热恋之中的黄慕兰一起去看电影,因时间尚早,便找了一个咖啡馆坐了下来。两人刚刚坐定,又有一人推门而入。来者叫曹炳生,租界当局的法语翻译。他和陈志皋是同学,一见碰到了熟人,便径直走了过来。

老同学相见,聊天的内容自然很随意。曹炳生感慨地说:“志皋兄,我哪有你这么清闲,陪女朋友出来喝咖啡。今天一早,巡捕房捉了一个共产党的大头头,50多岁的样子,湖北人。他酒糟鼻子金牙齿,一只手只有4个手指头。这个人架子蛮大,但一点没骨气,还没用刑就什么都交代了……”曹炳生坐了片刻,没聊几句,就站起来说:“我要走了,当局马上要派人来巡捕房,办理引渡手续。”说罢,向黄淑仪笑了笑摆摆手,便匆匆离去,消失在人海里。

言者无意,听着有心。在他们说话的时候,黄慕兰一直低着头,喝着咖啡,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脑子里却在紧张地思索着:50多岁的湖北人,他会是谁呢?等曹炳生一走,她便借口头疼,电影不看了,让陈志皋将她送回了家。一到家,她便打电话通知了刚刚接任中央特科工作的潘汉年。不一会儿,潘汉年就走了过来。两人关起门来将在上海工作的湖北人一个个排起队来……

“会不会是总书记向忠发?”话一出口,黄淑仪自己也吓了一跳。

“对,是他。”潘汉年站了起来:“他年轻时为了戒赌,将左手指砍去了一个。那我就走了!”说罢,潘汉年就跑了出去。

周恩来接到潘汉年的密报之后,立即搬家,住进了四马路上的都城旅馆。中共地下党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转移了。

曹炳生说的那个叛徒确实是向忠发。自从1931年4月担任中央保卫工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叛变以后,形势变得非常严峻。经中央决定,担任总书记一职的向忠发要到江西中央苏区去工作,为了安全,临走以前周恩来特别安排他搬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和自己同住,同时一再关照他不能外出,更不能在外过夜。谁知6月21日夜里,向忠发从小沙渡路寓所溜了出来,到姘妇杨秀贞处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到顺风车行要车,被人认了出来,刚抓到巡捕房就扛不住了,做了可耻的叛徒……

为了查实向忠发的叛变,周恩来一面派内线进一步打听,一面派特科红队的队员在小沙渡路他的寓所附近埋伏、侦察。当晚,只见一队特务,押了一个人用钥匙打开了他的寓所又搜查……周恩来的住所只有三把钥匙,除了周恩来与邓颖超外,另外一把就在向忠发的手里……一场巨大的灾难,就在黄慕兰的机警报信后化解了。

建国之后的黄慕兰命运十分坎坷,甚至经历了多次牢狱之灾。最长的那次则是解放后,受潘汉年案牵连,两度入秦城监狱被监禁的十七年。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千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 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是黄慕兰老人在其出版自传时写的一首诗,“又谁风波再涉”即指潘汉年牵连案。1980年,邓颖超磅黄慕兰平反,冤案昭雪,还了黄慕兰“本来清白”,后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并离休。

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安静地挥别了那些讳莫如深的秘密和风风雨雨的历史。黄慕兰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情感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唯一保健妙诀。”

本文章谍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谍”虽然隐藏着自己的名字,但依然“魂”系国家。虽然涅槃重生,但我们从未离开,欢迎继续关注“谍魂”微信公众号,一个你随身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小助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