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不少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也感慨,要真正做出点成绩、取得好的帮扶效果很困难。但是,在永城镇安监办副主任陈志斌看来,只要带着感情去帮扶贫困群众,这工作一定能够做好。陈志斌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究竟有怎样的诀窍?陈志斌告诉记者,他只是念好了“三字经”。

三户人

“陈主任,快来喝口茶!”9月6日,永城镇复兴村,当陈志斌走进村民霍本治家的院坝时,正在门前忙活的霍本治连忙进屋端出板凳、泡杯热茶,上前热情招呼。

“陈主任每个月都要来家里问我有什么困难,真是比自家兄弟还要好!”霍本治说,陈志斌帮扶自己三年,做的贴心事太多了。

64岁的霍本治是陈志斌2015年开始帮扶的贫困户,也是目前挂在陈志斌身上的三户贫困户中时间最长的一户。

2017年初,永城镇新识别一批贫困户,需要干部们增加结对帮扶户数。按照镇里的计划,镇领导每人帮扶三户,中层干部每人帮扶一到两户。

陈志斌出生在农村,又在基层工作多年,除了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外,他对农村贫困群众带有天然的特殊感情。

“只要大家都认为帮扶难度大的,就分给我。”陈志斌找到负责分配帮扶任务的同事,表了个态。

后来,复兴村谢学波、王显涛两户贫困户就成了陈志斌结对帮扶新对象。

从此,陈志斌一人帮扶三户贫困户,是全镇除领导干部以外帮扶户数最多的。

三栋房

霍本治原来家住复兴村菱角坝组,和邻居共同居住在一栋建国前修建的穿斗照壁木房里,因为房子破旧,左右两户邻居前些年已经搬离,只有他家因为没钱,仍旧住在危房里。

谢学波上有年逾古稀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十多年前,他家的木房子垮塌,借住在邻居家的木房子里,后来邻居家的房子又垮塌了,他干脆就搬到村里废弃的学校里住。

59岁的王显涛是个单身汉,自己没有房子,一直寄住在侄儿家里。

霍本治其实也想有好房子,但是,他家真的没钱。尽管亲戚朋友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他建房,但是说到资金的时候,就没了下文。

没有安全的住房,何谈脱贫?陈志斌结对的三户贫困户,都面临着要建房的问题,也是一些干部认为很棘手的事情。

陈志斌和霍本治结成对子后,把镇建管办、国土所和村里的干部请到霍本治家里,一次又一次面对面做工作、想办法,终于打动了霍本治。2015年底,霍本治下决心建新房。

协调用地、跑施工手续、请施工队伍,陈志斌立即着手为霍本治建房奔波,还自掏腰包给霍本治送来建房用的石子和石粉。2016年春节前,霍本治一家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混新房子里。

“谁能把谢学波的房子修起来,就算他厉害!”几年前,谢学波一位在永城镇机关工作的亲戚反复做工作,让谢学波抓住村里修公路征地拆迁的机会建房子,村民们都认为是难得的好事,却被谢学波拒绝了。因为谢学波宁愿借住在别处,也不想自己修房子。

毫无意外,陈志斌动员谢学波修房子也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陈志斌仍然不放弃。他甚至找来自己搞建筑施工的朋友,当着谢学波的面,承诺施工队不赚一分钱,帮谢学波家建设一栋三室的房子。半信半疑的谢学波终于不再冷淡地拒绝建房,还答应自己投入劳力建房,以减少开支。

王显涛的房子,通过陈志斌多次和村干部一起协调用地后,也于2017年10月建成。

三部曲

“脱贫首先要让贫困户树立信心!”陈志斌说,一些贫困户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是脱贫路上的最大障碍,因此,他对自己帮扶的每一户贫困户,首先就是思想上的沟通和打气。

能上门就上门,不能上门就打电话,陈志斌用这样的方式和贫困户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要群众从心里相信我这个帮扶人了,他们脱贫的信心也就出来了。”

有了信心只是第一步,在陈志斌看来,安全的住房,是点燃贫困户心里希望火苗的最好火源。“房子在,心才稳,住在安全的房子里,他们的心才踏实。”因此,对于自己帮扶的三户贫困户,陈志斌绞尽脑汁帮助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

如今,在陈志斌的动员下,霍本治家养起了三头大白猪、四头黑猪,今年有望增收超过万元。建好房子后,王显涛也显得更加自信,轻松地外出务工挣钱去了。而最后建好房子的谢学波,已经开始整理厨房、修灶,打算尽快搬到新家,趁着父母还能生活自理,争取到附近找一份工作,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条件。

“看到他们的日子都慢慢变好了,我心里很舒坦,证明我这个帮扶人的时间没浪费。”陈志斌微笑着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