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场全景

玉山古茶场

       玉山古茶场位于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初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 主要包括茶场庙(祭祀茶神)、巡检司(茶叶交易管理)、茶场(茶叶交易)三大部分,占地343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544 平方米。

       据记载,两晋时期,著名道士许逊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玉山,见茶树遍布山野,且质量上佳,于是与当地茶农一道研究加工工艺,保持绿色原质和白毛特色,制成“婺州东白”,得到各方名士的一致好评。从此,“婺州东白”畅销各地。唐时,“婺州东白”录入陆羽所著《茶经》之中。宋时,列为贡茶。玉山茶农视许逊为“茶神”,尊称“真君大帝”,在茶场山之麓建造茶场庙,塑像朝拜,每年春茶开摘之日先祭茶神,然后上山采摘,把开摘的第一株新茶供奉茶神,并在茶场庙附近设置茶场, 成为“榷茶”之地,朝廷委派官吏进行茶场交易管理。据赵基《濮山先生传》载:“茶场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进御命,曰‘茶纲’”,也就是负责选评最好的茶叶供皇室、朝廷使用。明清时期,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当地茶农来到茶场,祭拜茶神,并在茶场内举行观社戏、挂灯笼、迎龙灯、竖大旗等民俗文化活动,以配合茶叶销售。官府则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场实施管理。至清中期,朝廷改委东阳县衙对玉山古茶场进行管理。

茶场庙正立面

茶场庙内景

玉山古茶场

      茶场庙,占地 189 平方米,由门坊、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其中门坊用磨砖砌成,中间开门,上方青石额匾楷书“茶场庙”三个大字, 两边各有一幅人物故事堆塑。围墙檐下里外均有壁画。大殿三开间, 大木构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柱头置栌斗。梁间设隔架科,明间鼓形柱础雕有夔龙图案,整座梁架彩绘遍布,明间上金檩下方雕有双龙及福、禄、寿图案,次间上金檩下方雕有蝙蝠图案,牛腿雕有瓶花、动物等图案。

      巡检司,由门厅、天井、大堂及东厢边屋组成,占地 230 平方米,这是历代管理茶场的官吏办公处理公务的地方。门厅三开间,穿斗式木构架。大堂三开间,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混合式,牛腿雕有人物、走兽等图案。明间后檐墙开拱券门通向后院。靠墙竖立着清代“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价洋价称头碑”等三块碑石。东厢边屋用作官吏膳食起居。

      茶场,由门坊、前厅、后堂、戏台及两侧厢楼组成,占地 791 平方米。门坊中间开门,上方嵌有“茶场” 石匾一块。整幢建筑均为二层楼房,其形式为走马楼,楼层临天井四面相通的廊,便于楼上客商往来。厢楼五架分心用三柱,穿斗式结构。底层属于市场交易固定摊位,前厅与后堂底层为自由交易摊位。前厅明间七架前后单步廊用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柱间设楼栅,上铺木板为楼,高出厢房楼面 1 米,设桌椅为客商品茶及茶叶评级处所。其余楼屋用于商人屯积货物、住宿。后堂七架后设单步廊, 明间楼下为抬梁式,楼上为穿斗式。

      玉山古茶场集茶叶生产、交易及茶神祭祀于一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和特殊,国内罕见,对于研究茶叶生产的历史传承和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

      玉山古茶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上:茶场庙门坊壁画         右上:茶场庙门坊堆塑

        左下:茶场内景                    右下:茶场回廊

赶茶场

(来源:浙江国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