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騰訊、阿里擁有一大批地位舉足輕重的高管,劉強東的京東,更像是他一個人的王國。

京東內部治理的“特殊條款”

劉強東對京東的控制之強,即便是在AB股權較爲常見的科技公司中,也是較爲罕見的存在。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京東內部的公司條款規定,董事會不得在劉強東未出席的情況下,召開正式會議。也就是說,沒有劉強東在場,京東的董事會就無法正常開會。

有公司治理專家表示,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條款。上述媒體援引香港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s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sociation)祕書長Jamie Allen的評論稱,京東在亞洲的公司治理結構中,較爲極端。”

Allen表示,京東只有五名董事,其中包括三名獨立董事、劉強東和騰訊控股的總裁劉熾平;而一個典型的上市公司董事會,通常會有8到12名董事。他認爲,一個人數較少的董事會,可能在思維和專業上缺乏多樣性。

屢次嘗試放權,卻無果而終

其實近年來,劉強東也在盡力嘗試“去中心化”,逐漸放權。

2011年開始,劉強東陸續引入COO沈皓瑜、CMO藍燁、CHO隆雨等一衆職業經理人。隨後,他很少再“事必躬親”。但即便如此,要主動離開公司管理,還是很難的事情,他依然每天8點30準時到公司,主持早會。

2013年,劉強東甚至下決心附美國“充電”,連當年的6.18大促都沒有現身,算是徹底放權一段時間。

然而,淡出並不是容易的事。據第一財經報道,業內流傳這樣的段子:

在劉強東赴美淡出期間,一天早會,有同事剛宣佈一項產品將上線,電話裏就突然傳出劉強東的聲音,他沒有向大家打招呼,而是直接提出有些細節需要改進,並要求立即落實!在座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原來老闆在美國也會聽早會。

在接受美國CNBC的採訪時,劉強東曾表示自己很享受自己努力工作的狀態,平均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達16個小時,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會讓他覺得很痛苦。

而在央視《對話》節目中,劉強東曾稱:“如果不能控制這家企業(京東),我寧願把它賣掉。”

可見,以工作狂形象示人的劉強東,要想放權實在不容易。

圖片來源:網絡

老劉依然是獨一無二的掌舵人

目前,即便騰訊是京東的第一大股東,擁有18%的股權,但在董事會中的投票權僅有4.4%;而擁有15.5%的流通股的劉強東,在董事會中的投票權卻高達79.5%,仍然是京東獨一無二的掌舵人。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京東的AB 股規則。劉強東所持股票屬於B類普通股,1股擁有20票的投票權,遠遠高於一般美國上市公司的AB股投票權比例的1:10。

而劉強東之外的其他京東股東(包括騰訊旗下的黃河投資),所持股票屬於A類普通股,其1股只有1票的投票權。

在許多科技公司中,爲了保持創始人對企業經營和發展方向的把控,通常會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來實現創始人對公司強有力的控制。這種方式能發行雙重股權,讓創始人可以獲得具有超越其控股比例的表決權,這使得他們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其對公司的所有權比例。

例如扎克伯格對Facebook的所有權紙面上看只有14%,但卻擁有多數投票權,比例超過60%。而另一家美股互聯網新規Snap,則直接沒有賦予新股東任何投票權。

華爾街日報援引香港私人投資者、公司治理專家David Webb的評論稱,擁有超級投票權和其他特殊權利,常常會給公司的運營帶來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