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交通互联互通能力 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繁忙的双流国际机场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正在加紧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本报制图 江蕊松

精要解读

▶制定新的交通运输规划是为了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增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力

▶综合交通规划应坚持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统筹兼顾、衔接协调;低碳共享、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

▶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提升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和“公交都市”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全面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区域运输协同化、交通出行智能化本报记者 侯初初

精彩案例

以切实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目标,聚焦提升交通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训中,大家对我市未来的交通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0年形成“双枢纽+补给港”航空枢纽格局

加快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要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万吨的能力要求,加快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提升工程。主要包含新建52个停机坪、东跑道D滑行道、西跑道A滑和B滑延长工程及2条货运通道。要建成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的航空运输需求。主要包含建设“两纵一横”三条跑道、6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246个机位的站坪及配套设施。

金堂通用机场,按一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3条跑道,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的运输需求。到2020年,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运行的“双枢纽+补给港”航空枢纽格局;年旅客吞吐能力达1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250万吨;到2022年,国际(地区)客货航线总数达到120条以上,形成“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

2022年全市高铁总里程达到490公里

推进国际性铁路枢纽建设,加快推进蓉昆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建成达万高铁,提前谋划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成都至西宁铁路。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欧亚的国际性铁路枢纽。

到2022年,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95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490公里,全面融入国家“8纵8横”高速铁路网,形成“148”高铁交通圈。到2022年,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国际班列在国内开行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022年建成“3绕15射”高速公路网络

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重点推进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成都至绵阳、南充等高速公路扩容。

构建覆盖全域、畅接全省、通达全国的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到2022年,建成“3绕15射”高速公路网络,市域里程超过1300公里。依托16条进出川高速公路通道,全面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

本报记者 田程晨

观点交锋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学员们观点鲜明地谈认识、说举措、出对策、提建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路径更加清晰。

“在区域交通层面,打造对接成渝、西融成都都市圈、北接东进城市群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内部交通层面,构筑港城协同的枢纽网络,实现天府国际航空港与空港新城高效联动、主要城市片区间便捷联系。同时,以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以及清洁能源汽车、合乘等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共同构建绿色交通公交体系。”针对新城交通怎么规划发展,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卫东提出了具体举措。

“新城新区开发,交通必须先行。”陈卫东的看法,得到了简州新城党工委书记何勋的认同。他表示,简州新城要着眼贯通西成都、连接新机场,加快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具体来讲:加快成龙简快速路、蜀都大道东延线等东西向外联通道建设,缩短‘心理距离’;加快起步区‘三纵三横’骨架路网建设,构建新城‘主骨架’;按照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网络化、全覆盖、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专用通道,畅通内部‘微循环’。”

金堂县委书记辜学斌提到了一个词: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外‘五高六轨九快’‘两枢三港’路网体系,形成东联成渝城市群、西接成都中心城区、南达天府新区、北通成德绵城市群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内‘四横四纵两联’路网体系,实现县城与成都中心城区半小时连通、乡镇与快速路网半小时接头、建制村与乡镇半小时连接。”

结合地方实际,青白江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赵科也提出了建议:“我们建议省市加大交通政策支持力度,加密青白江铁路港外联铁路及高快速路网,实现规划一张图,布局一张网;同时,打破圈层限制,将我区公交场站纳入全市公交一体化布局;第三,优化调整国省干线布局,加大养护资金扶持力度,构建内联外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本报记者 侯初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