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海量訂單曾讓夕陽產業——自行車廠重燃生機,但這場熱潮只維持了不到一年。去年底,共享單車倒閉潮令自行車供應商迅速跌落谷底,現在倖存的供應商在掙扎求生。

  來源 | 全天候科技

  作者 | 徐志成 編輯 | 葉麗麗

  天津武清西南部的小鎮王慶坨,這個名字從2016年開始頻繁出現在媒體上,作爲有名的“中國自行車第一鎮”,它見證了共享單車的熱潮和冷卻,有人在這裏賺了快錢,更多人陪着共享單車企業的陸續倒閉而血本無歸。

  西安人樊端創辦的雷格薩斯自行車廠就在這個小鎮上。2016年開始,共享單車大量訂單湧入王慶坨,樊端被熱潮裹挾着加入了造車的熱潮。

  2016年,樊端接到了來自ofo的5000輛訂單,“這是ofo進軍城市場景投放的第一批車”。在嚐到共享單車帶來的甜頭後,他便開始陸續地接收共享單車訂單,擴大生產規模,開闢了兩條生產線。

  在共享單車火起來之前,自行車市場需求量在下降,被稱爲“夕陽產業”,樊端已經很久沒有接到過這麼大的訂單,共享單車讓他的工廠重燃生機,員工一度擴張到近200人。

  不過,他很快減少接收共享單車的訂單,“以ofo爲例,我們只做了第一波的5000輛,因爲它們是賒賬的,我們跟不起。”樊端說。

  樊端這樣主動“剎車”的是少數,更多的供應商是在下注共享單車,把賺到的錢又投入到了增加庫存上。去年年底,共享單車企業接連倒閉,共享單車訂單量驟減,供應商們拿不到剩餘的貨款,還要面對無法消化的庫存。這直接拖垮了不少供應商,王慶坨也從一片熱鬧變成了一片蕭瑟。

  經過一輪洗牌後,倖存下來的企業,已經不敢輕易接共享單車的訂單。天津洛達自行車廠的負責人丁鶴枕告訴全天候科技,現在要提前把款打齊了,纔給配料和生產。“我們廠子小,必須百分百款到手才做,打90%我們都不做。我們一輛車的利潤才3%、4%,太薄了,冒不起風險。”

  艱難存活後,丁鶴枕寧願生產線閒置,也不願意冒險接單。對於這個產業來說,每個供應商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在這些新出路里,共享單車幾乎已經從蜜糖變成了砒霜。

  1

  凜冽寒冬

  共享單車的寒冬和自行車廠的冬季一起來了。

  去年夏天開始,共享單車企業陸續開始倒閉。2017年6月,悟空單車因資金斷裂倒閉;7月,南京町町單車傳出跑路;8月,小鳴單車陷入押金危機;9月,酷騎單車傳出被收購;11月,小籃單車宣佈由拜客出行代運營。

  陸續傳來的噩耗,讓自行車供應商們變得恐慌。共享單車企業一旦倒閉,供應商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車子生產出來,貨款卻拿不到。

  樊端告訴全天候科技,自己的兄弟廠接了一個訂單,對方在給了30%的押金後,便再也聯繫不上,生產出來的單車最後也無處推銷。

  天津飛鴿自行車廠一位離職總監黃曉明告訴全天候科技,在天津,ofo和飛鴿採取的“三七”結款,也就是說,先預付30%的定金,剩下的70%賬期爲30天到60天。

  在單車最火熱的時候,前一批訂單的尾款未到,後一批訂單又來了。這需要自行車廠墊付大量資金。

  據黃曉明介紹,包括飛鴿在內的供應商們和以ofo爲代表的共享單車企業簽訂的是框架合同,沒太大約束力,每月訂單都是單獨溝通後再下單。這意味着,一旦單車企業的資金鍊出現問題,供應商們很難通過合法的渠道拿回貨款。

  今年1月,小藍單車的供應商們拿到了解決方案,“經過兩週的盤點和方案制定,針對供應商已交貨尾款,按照21%比例重組債務。”小藍單車的母公司天津鹿鼎科技有限公司在發給供應商通告的公告中說。

  對此,易觀資深分析師趙香表示,共享單車拖欠供應商車款的現象很普遍,因爲這個行業剛起步,是靠融資發展,需要用到資金的地方很多,一旦出現資金問題,供應商就成爲了犧牲者。即使是簽訂了違約條款的供應商,一旦共享單車企業宣佈破產,供應商也很難拿到全部的錢款。“出現欠款,供應商幾乎只能認命。”趙香說。

  比拿不到剩餘貨款更糟糕的是,很多供應商提前儲備了庫存,卻已經無人再下單。

  “我們行業有一個做共享單車車鎖的廠商,去年賺了一個億,然後壓了一個億的貨,相當於把賺的錢全部押了上去,結果沒訂單了。”樊端說。

  爲了自救,這些廠商開始低價拋售自行車和配件。樊端告訴全天候科技,他用五折,甚至比五折更低的價格收購了很多供應商的庫存。有些零件幾乎是虧本甩賣。但是更糟糕的情況是,很多零件賣不出去,只能報廢,被廢品回收公司收走。

  樊端自己的雷格薩斯自行車廠至今還有五六千把ofo早期的機械鎖,一直沒有人要。而王慶坨幾乎每個供應商的倉庫裏或多或少都有共享單車的庫存。

  黃曉明告訴全天候科技,共享單車的訂單週期要求很短,因此每個供應商都要加大常備庫存,一旦單車訂單斷了,供應商很難消化這些庫存。“按照正常的市場需求,像ofo的零部件幾乎沒辦法派上用場,因爲檔次太低了,備多少賠多少。對於中小公司來說是場災難,因爲利潤空間很低,有的一個零件才賺幾分錢,全靠以量取勝。”黃曉明說。

  不少工廠在這個冬天黯然離場,帶着他們所剩不多的員工和爲了共享單車增加的設備。“好幾百萬的設備,都白加了。”樊端感嘆。

  “對於整個自行車行業來說,共享單車確實是讓很多工廠,甚至上游零部件工廠都掙到了一些錢。但對整個行業來說,並沒有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讓工廠無限透支了未來幾年的利潤,是一種殺雞取卵的行爲。” 黃曉明說。

  2

  出路何在

  共享單車曾經給自行車廠帶來繁榮。據黃曉明介紹,2016年底開始,飛鴿的國內訂單猛增。“與之前色彩斑斕的多品牌同時生產不同,在最高峯時期,飛鴿的五條生產線都在爲ofo服務。”黃曉明說。

  據黃曉明介紹,到了2017年5月份,ofo的訂單高達六、七十萬輛,而在2016年之前,飛鴿的年產量約100萬輛。也就是說,2017年僅2個月的ofo訂單量就足以達到飛鴿之前的年產量。

  “爲應對高速增長的訂單,飛鴿不得不採取兩班倒的工作方式,員工數量也增加了一倍,最多的時候一條生產線一天能產出2000多輛單車。”黃曉明說。

  飛鴿的情況只是自行車廠繁榮的一個縮影。面對共享單車巨量的訂單,不少供應商選擇接受“三七”付款模式進場,這更像是一個豪賭,賭在共享單車的繁榮期內賺一筆快錢。但這個期限太短,僅僅不到一年,以至於讓備了庫存的供應商們措手不及。

  如何存活下去是每一個供應商都要面對的問題,這不止是中小供應商,也包括飛鴿、鳳凰、永久等大型自行車製造廠。

  在存活下來的中小供應商中,雷格薩斯自行車廠和天津洛達自行車廠是比較典型的兩個案例,後者幾乎完全不接共享單車的訂單,恢復了原本的業務,訂單量不夠的時候就停工,艱難生存。這也是王慶坨鎮很多小自行車廠的選擇。

  而雷格薩斯自行車廠則走向了另一條路。據樊端介紹,雷格薩斯自行車廠由於很早就減少了共享單車的訂單,反而在別的供應商放棄外貿訂單時候,接了一大部分過來。“我們現在主要是面向海外的單車市場和高端自行車定製市場。”

  過去的一年裏,自行車行業國內的整體訂單量開始陸續減少,“由於我們海外訂單量的增加,雖然國內訂單略有縮減,但整體上仍呈上升水平。” 樊端說。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剛剛接到了一個15000輛單車的海外大單。

  現在樊端也接共享單車的訂單,它是王慶坨鎮爲數不多的還在量產共享單車的小廠商。不過,他是有選擇的,他接的是景區、學校、企業等封閉運營場景的共享單車訂單,“目前也只有在這幾類場景下,共享單車纔有良性的租金收入。”樊端說。

  爲了更有保障,雷格薩斯自行車廠收取50%的定金,發貨即收全款的付款模式,不接任何需要賒賬的訂單。目前,雷格薩斯自行車廠的產能大約一天4000輛,其中共享單車的佔據四分之一。

  “接下來,海外市場會是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相比較而言,300元左右的共享單車與外海訂單相比,在利潤空間上毫無優勢。”樊端說。

  飛鴿同樣進行了產能調整。在國內共享單車訂單很多的時候,飛鴿曾經把外貿訂單外包。據黃曉明介紹,飛鴿對於共享訂單量的減少是有預期的,因此很早就重新開始重視原有的市場。

  除此以外,今年5月份,飛鴿推出“飛鴿出行”共享單車,正式入局共享單車行業。據媒體報道,目前“飛鴿出行”只在天津進行投放。與其它共享單車不同的是,飛鴿出行允許臨時停車,且推出了“電子圍欄”。

  電子圍欄的推出或許能爲飛鴿出行減少監管的風險。交通運輸部城市交通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爲,就共享單車的可持續發展上,採用電子圍欄技術是非常有效的一種管理模式,它既可以使政府對社會資源的管理更加有效,也能讓企業運維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在趙香看來,現在自行車製造商推出智能單車還是有機會的。“單車現在進入存量市場,此時進入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達不到原本風口上那麼火熱。”

  去年5月,中路集團推出永久電踏車項目,那時候正是共享單車火熱之時,一直到現在,永久電踏車還是中路集團非常重視的業務;而中路集團旗下的中路股份原名上海永久,是中國最早的自行車整車廠之一。

  上海鳳凰的存活之道,與永久、飛鴿不同。上海鳳凰董事長王朝陽曾經想過要親自運營共享單車,據媒體報道,當時鳳凰共享單車的樣車都做好了,但最終他選擇了放棄,繼續做共享單車的供應商。

  儘管今年5月,上海鳳凰發佈的公告顯示,去年5月與ofo簽訂的500萬輛共享單車訂單隻完成了不到四成,但王朝陽對共享單車市場依然抱有期待:“今後,共享單車將從粗放發展階段轉入精細化運營、精準化投放、差異化服務的階段。在新階段,大型景區、大型企業的封閉區域也需要差異化、定製化的共享單車,這也是自行車製造企業的機遇。”王朝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除此以外,鳳凰也在將重點放在了增加自有品牌產量上。

  同時,飛鴿、鳳凰也在研究更符合休閒運動的高端車。在黃曉明看來,自行車已經從早期的簡單代步工具轉化成如今休閒、運動的器材,而智能自行車的利潤率是傳統自行車的10倍有餘。“當你在智能自行車種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其產品的附加值肯定會更高,盈利空間也更大,這會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從這些供應商的新選擇來看,面向大衆市場投放的共享單車訂單,幾乎已經從蜜糖變成了砒霜。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黃曉明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