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個影迷,曾有一段時間認爲,電影明星就是長的十全十美的男人或女人,在陽臺上一張玻璃桌旁喫早餐,那裏一隻蚊子也沒有。在影片裏是沒有人去上廁所的,因此我一直以爲電影明星是不上廁所的。我認爲當一個普通人真糟糕,而當電影明星則不然,他們總是那麼衣冠楚楚、漂漂亮亮。他們從來不會大病不起,就是病了,也只是微微出漢,臉上顯得亮晶晶的,然後優美動人地死去。

近來,精彩的影視劇很多。無須質疑,以往的影視拍攝、製作技術與現在無法比擬。

不能否認,作爲影視載體的娛樂性。但是,在過分強調娛樂性、觀賞性的同時,缺失了真實。假如是武俠、科幻類純娛樂性的片子,一部片子裏出現不同朝代的髮型、服飾、古今對話混用的情節,即便是“關公戰秦瓊”,“秦始皇逼死了楊白勞”倒也無可非議,本來就是瞎編亂造,純屬搞笑,逗你玩的。

倘若是歷史題材的片子,那麼就要尊重歷史。比如抗日神劇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歷史。有些電視劇,比如諜戰片,出現了很多漂亮的女鬼子。

這些女鬼子個個生得漂亮、性感,武功、槍法、詭計也十分了得。侵華日軍中有女鬼子嗎?這在以往,似乎是個無需回答的問題。試看《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鬼子下鄉,那都是成羣結隊的男性。可時代不斷遞進,屏幕上雖然還是放着大量抗日劇,可內容卻居然翻出新花樣來,其中之一,便是憑空出現了一大批美貌的日本“女鬼子”!

那麼問題就來了,電視裏那麼多女鬼子——侵華日軍中,真有女兵麼?

首先來說,二戰期間,女兵參戰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戰前,蘇聯女紅軍便已然參與了衛國戰爭,而美國固然不多見,但在戰時也確實有。至於中國,女軍人更是早已告別了花木蘭時代,正大光明地出現在戰場之上。

但話雖如此,女兵上前線的其實真不多,更常見的,還是軍隊的中一些非戰鬥崗位,譬如報務員、護士、衛生員、祕書等等。當然還有慰安婦之類的。

看了半天得出一句話:逗你玩。至於“褲襠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之類的就不多說了。

現代人演歷史戲真的很難。我們不說導演、演員如何體會哪個年代的歷史現狀,影視作品首先要塑造人物,最起碼要做到真實。弄的不好,給人以錯覺,會歪曲那段歷史,尤其是糊弄了年輕一代。青少年們會認爲,那個年代並非艱難困苦,要不英雄人物或我們的女戰士會有那麼細皮嫩肉麼?感覺那個年代的戰爭並不可怕,並不殘酷、血醒,看那精彩的鏡頭和槍戰、武打,感覺還很刺激好玩呢?假如歷史題材影片中的語言用現代人對話方式或者混用,譬如:丫的、我靠、好你個頭、酷斃、帥呆、性感等等之類的現代語言,非但是四不像,而且是害人匪淺。

雖然,我們揚棄了諸如“高、大、全”和“臉譜化”的人物表現手法,但是,在有些影視劇中,卻把敵人表現的愚蠢、滑稽可笑。一場遭遇戰,我方機槍一掃,敵人倒下一大片,我方只有幾個倒下。假如我方的主要人物有一箇中彈了,其犧牲的姿勢是那樣完美,看這時的場景吧:戰鬥忽然中止了,戰友們痛苦地呼喚戰友,中彈者嘮叨起來沒完沒了。真實的戰場不是這樣,戰爭是殘酷的,緊湊的,敵人是狡猾的,也不會因爲你犧牲了戰友而中止戰鬥。

也曾聽過一位參加過濟南戰役的老前輩講述當時的情形:“當時我們正在衝鋒,一顆炮彈呼嘯着在我身邊爆炸,聽到我身邊的一個戰友哼了一聲就倒下去了,我們沒顧那麼多,繼續向敵人衝鋒。”看五十年代的戰爭片,看我們的戰士,那副苦大仇深的模樣,那才叫真實。

偶然看了一部外國影片《鋼琴師》,是反映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殘害猶太人的片子,給我心靈的撞擊很大,深沉、理性,又尊重歷史,感嘆之餘,不得不反思我們現今的影片。

歷史影片現代化、戲謔化,生活影片日、韓化、媚俗化等等,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問題是隻注重了票房、收視率,是否遺失了關鍵的東西呢?

歷史的演繹,貴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尊重歷史不是簡單的、刻意的演繹、描摹、模仿,而是還歷史本來面目,有些細節不能粉飾或者輕描淡寫或者敷衍了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