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产品运营上线后,公司就开始正常的商业活动了。但是,保险跟所有的商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保险是先收钱、后交货(后服务)。

具体到财险,甚至大部分客户是收不到“货”的。没有出现事故导致财产损失的话,客户所交的保费就像“石沉大海”了,不过与客户相伴的就是“安全”。寿险有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少部分寿险产品是纯消费的外、大部分寿险都是储蓄型的,所以大部分的寿险客户在交钱之后,是很明确能收到“货”的(服务或者利息)。总而言之,了解保险公司的收入过程、就是了解公司的第二步(第一步是了解险种)。循序渐进很重要。现在,开始了解保险公司的收入,必先搞明白以下两个概念:

一. 原保费收入和规模保费收入是什么回事

前几篇文章已经把保险各类产品险种的特点搞明白了(有兴趣的可以翻看我过去的文章)。我们知道了财险公司经营的是“纯”保险,“收入”基本都是卖保险获得的收入,根据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险公司收到的钱全都属于“原保费收入”;我们也知道寿险公司卖的不尽是保险,所以寿险公司比较侧重保障的产品,它们的收入是“原保费收入”剩下不属于保险的收入,它们和原保费收入合并在一块,就形成了“规模保费收入”(注意了,这个规模保费一般是寿险公司才有的)

如上,以平安寿险为例,2017年的规模保费是4758.95亿,原保费为3886.42亿。什么意思呢?

原来,寿险公司在售卖万能险、投连险的时候,这部分产品的收入,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卖保险的收入”(原因很明确,因为这两个产品是比较纯粹的投资性产品)。大体上,万能险中的大部分收入,不算正经意义上的“保费收入”,寿险公司会将其归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当中,而投连险的收入进入“独立账户”之中。

平安寿险的原保费收入、和规模保费之间的差值(872.53亿),就是“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的总和。也就是说,2017年,平安寿险的万能险、投连险二者有872.53亿的收入都不算是真正的保费收入(即原保费收入)。

回顾一下万能险、投连险的相关知识,就知道它们在整个保险险种阵营里属于什么角色,这样其实就很好理解了。记住一点,财险公司经营的是保障型产品,收入全都属于正儿八经的保费收入,称为“原保费收入”。而寿险公司经营的产品里,许多产品名为保险、实为投资品,我们就根据一些测试做出判断(它不是保险),所以不能归类到“原保费收入”里。最终寿险公司的“保险”和“非保险”加起来的收入,称之为“规模保费”收入。

二.保险的收入,初始为负债

做生意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收到的钱才算自己真正的收入。但是保险不一样:保单卖出去了,钱虽然到手了,但在保单未到期之前,你还不能确定这些钱到底归不归自己,你可能要赔付一部分。那么,拿到这笔钱之后,当然算作一种“负债”。账务上是这样处理的:还没到期的保单,就把它的保费放到一个叫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负债项目上。

如果只考虑保险经营本身(不考虑把钱拿去做投资),这样的运作其实也可以盈利的。行业中大多数有竞争优势的保险公司,都能通过卖保险本身获利。只要保单到期之后,手里还有盈余(表示这一年的保单款项没有全部赔完),那余下的基本就是利润了。当然,这笔钱还要支付完公司当初为了获得这些保单的业务成本、公司这年的经营成本。如果这样都还有剩余,那样就可以称之为“承保盈利”。保险公司卖保险获取利润,是这么一回事。

想必,对险种了解较多的朋友已经知道了,只有经营保障型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才能获得以上“承保利润”。否则,以储蓄型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它们的客户保费不光要全部返还,而且还要补贴利息费用给保户,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通过卖保险获得利润的。所以——储蓄型业务为主的寿险公司,它们想要获得盈利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投资收益。

所以,财险公司的负债成本是负的,寿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几乎都是正的。财险公司卖保单,就是先借钱、后来只用还回去一部分,“负债”还会变成利润。寿险公司卖保单,是先借钱、后来全都要还回去,“负债”非但不会变利润,还会加大(未来负债大于当初本金)。

前文回顾:(一)探保险:从产品(险种)开始

(二)探保险: 关于保险产品的再思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