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電子產品,總歸會有壞的那一天,固態硬盤更是如此。從早些年大家擔憂MLC寫入耐久,到現在3D TLC一統江湖、QLC即將登場,真正寫壞閃存而壽終正寢的固態硬盤並不多。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固態硬盤“掉盤“,尤其是近幾年國產固態硬盤的質量參差不齊,掉盤正成爲固態硬盤的主要死狀。什麼樣的情況就算是掉盤了呢?開機卡住、文件丟失、經常藍屏只是預兆,掉盤發生後通常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開機後無法識別到固態硬盤:

  如果你有其他硬盤可以安裝系統並啓動的話,可以將問題固態硬盤作爲副盤開機。進系統後往往看不到問題固態硬盤的盤符和內容,但是設備管理器和磁盤管理中可以發現硬盤,只是容量不對,甚至硬盤名稱也會改變。下圖是某480G固態硬盤掉盤後表現,序列號丟失,容量變爲20MB:

  磁盤管理中可以看到硬盤“未初始化”,同時只有一個20MB容量的未分配空間,也無法完成格式化。

  在一些嚴重情況下,只要連接問題固態硬盤,系統開機過程就會卡死,可以把固態硬盤裝進移動硬盤盒來解決。下圖是移動硬盤盒中的某Marvell主控120G固態硬盤,序列號變成了12345678,容量變成不可思議的4294967.3GB,約合4PB。

  當然,顯示這麼大是沒用的,實際上磁盤管理中問題固態硬盤也是處於沒有初始化的狀態,容量僅有16MB,並且無法格式化。

  固態硬盤之所以會掉盤變磚,主要是部件或固件缺陷引發的,雖然這個故障概率不高,但只要遇上基本就是必死無疑。從固態硬盤通電的那一刻起,主控首先需要從控制器自帶ROM(小容量)內加載bootloader程序,然後由bootloader控制,從閃存中讀取完整的固件程序並加載FTL閃存映射表到DRAM緩存中,完成硬件初始化工作。在這些流程完成之後固態硬盤才能進入到正常的工作階段。

  固態硬盤的固件編制必須考慮到各種意外情況,具備極高的穩健性,才能降低固態硬盤掉盤和暴斃。縱觀固態硬盤發展,穩定性口碑好的型號經常屬於那些不太起眼的OEM型號。當然這並不是說無保修的OEM產品最值得買,由它們衍生出的零售型號才適合家用。

  以Q200爲例,它是由東芝HG6客戶級固態硬盤發展而來,八通道主控和MLC閃存在當下顯得特別扎眼:四通道和TLC閃存早已成爲主流。

  Q200的硬件方案很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Q Pro,固件也因此變得十分成熟,多年間從未出過固件門等BUG事件,更絕少有掉盤現象發生,加之MLC閃存的耐用性出色,Q200成爲當前可靠性最爲出色的家用固態硬盤之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