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平原九旬老人撰五万字回忆录 感党恩 存史料 启后人

近一个时期,山东省平原县九旬老人霍兴泉撰写的回忆录《踏平坎坷成大道—耄耋老人的人生回忆》一书,不仅亲朋好友争相索要阅读,还引起平原县党政高层的关注。平原县政协主席肖文昌得到这本回忆录后,对霍兴泉老人说:“我以为你老人家光擅长公文,没想到你还能妙笔生花撰写出这么长篇的回忆文章。”

霍兴泉老人说:“写回忆录的目的有三,一是感党恩,二是存史料,三是启后人。”

感党恩

霍兴泉,1934年出生,平原县王庙镇大务集村人。1953年自平原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临邑济阳工作20多年,1976年调回原籍平原县,先后在县财贸办公室、县经济研究中心任职,最后从县政协文史科长岗位退休。

2007年,老人曾撰写过第一版回忆录,这次是把近10多年的经历和变化加了进去,题目也从第一版的《凡人凡事 操劳一生》变成了《踏平坎坷成大道》。

老人说:“我的回忆录,别小看题目变了,实际上是我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第一版侧重于自己多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基调是沉重的,悲伤的。通过近1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回忆录的题目变成了阳光的,向上的基调。”

老人的回忆录共14个部分,其中个人学习成长经历,老人着墨较多。在回忆录里,老人虽然经历多年的挫折,仍然不改初心,踏实工作,成绩斐然,终于在经历20年的考验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霍兴泉老人在临邑济阳工作的20多年,无论是编辑《临邑大众》、开展扫盲运动还是在济阳期间负责农情工作,都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1976年回平原工作后,1981承担起全国性的首次人口普查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组织领导的人口普查工作有声有色,各地纷纷到平原取经。1990年后任平原县政协文史科长,立足于“站好最后一班岗”,主持编辑出版了三期《平原文史资料》,多达23万字。

老人的回忆录二版增加的第一部分是“夕阳红似火,生活甜如蜜”。老人从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变迁,深深感受到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变,再跟过去“自留地,小开荒,南天门,四大两”(困难生活顺口溜)相对比,真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存史料

老人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几乎记录了80多年的历史,除了有可作为家庭档案的宝贵资料外,还涉及到老人在平原师范学校学习的经历,在临邑、济阳和平原县工作的经历,时间跨度之大,几乎跟共和国历史同步,加上老人一直在县机关工作,遇到和亲历多个事件,多个历史变革,其回忆录具有多层面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老人通过一篇《“夜战”巡查记》,描述了一次跟济阳县主要领导深夜巡查农业生产的经历,对当时济阳县农业生产状况、群众的思想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如实记录。

另一个是老人任平原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主笔撰写了一篇平原县当今历史上层级最高的调研文章,发表在红旗杂志社主办的《经济调查》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平原县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效益调查》。该文通过1980年与1978年全县农业生产的数字对比,阐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科技进步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动力,充分肯定了当时虽是“摸着石头过河”却也十分效验的党和政府对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的正确性。

启后人

霍兴泉在回忆录里,除了用历史事实启发教育子女后代外,最后还不忘专门叮嘱:“儿孝女顺好家风,幸福生活细细品尝。期许后人多努力,不负当下好时光。”

老人有五个子女,目前已经是五世同堂。老人说,孩子们都遵纪守法,有工作的勤奋工作,没工作的忠厚持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孙辈里有大学生,有研究生,有在德州工作的,也有在北京天津工作的,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春节,几十口人欢聚一起,其乐融融,感觉十分幸福。

老人说:“我的家庭里还流淌着红色基因。”

老人的前妻是病逝的,遗留下两个女儿。前妻的父亲郭长江是平原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五区副区长兼五中队队长,早年在东北参加抗日民主联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回到故乡平原后,与高峻岳、赵毅一起,投身血与火的抗日斗争。

老人现任妻子的父亲郑长江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是在本村从事地下工作,后身份暴露,逃亡到枣庄,加入抗日根据地冀鲁豫军区一分区二团,多次参加战斗,1942年在抱犊崮战役中英勇牺牲。老人的儿子霍吉国在回忆录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抚今追昔 感恩先祖》,记述姥爷的事迹。

老人说:“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和今天的好生活,所以,我希望我的后人都要记住他们的先辈。纪念他们,崇敬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德州平原九旬老人撰五万字回忆录 感党恩 存史料 启后人

作者简介:宫玉河,男,1965年出生。任职农行山东省德州分行,高级政工师。从事文秘工作近30年,荣获省行授予的先进工作者5次,省级办公室条线先进个人、省级优秀通讯员、文明创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30多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