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平原九旬老人撰五萬字回憶錄 感黨恩 存史料 啓後人

近一個時期,山東省平原縣九旬老人霍興泉撰寫的回憶錄《踏平坎坷成大道—耄耋老人的人生回憶》一書,不僅親朋好友爭相索要閱讀,還引起平原縣黨政高層的關注。平原縣政協主席肖文昌得到這本回憶錄後,對霍興泉老人說:“我以爲你老人家光擅長公文,沒想到你還能妙筆生花撰寫出這麼長篇的回憶文章。”

霍興泉老人說:“寫回憶錄的目的有三,一是感黨恩,二是存史料,三是啓後人。”

感黨恩

霍興泉,1934年出生,平原縣王廟鎮大務集村人。1953年自平原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臨邑濟陽工作20多年,1976年調回原籍平原縣,先後在縣財貿辦公室、縣經濟研究中心任職,最後從縣政協文史科長崗位退休。

2007年,老人曾撰寫過第一版回憶錄,這次是把近10多年的經歷和變化加了進去,題目也從第一版的《凡人凡事 操勞一生》變成了《踏平坎坷成大道》。

老人說:“我的回憶錄,別小看題目變了,實際上是我的心態發生了根本改變。第一版側重於自己多年喫過的苦,受過的累,基調是沉重的,悲傷的。通過近1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在黨的英明領導下,人民羣衆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回憶錄的題目變成了陽光的,向上的基調。”

老人的回憶錄共14個部分,其中個人學習成長經歷,老人着墨較多。在回憶錄裏,老人雖然經歷多年的挫折,仍然不改初心,踏實工作,成績斐然,終於在經歷20年的考驗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霍興泉老人在臨邑濟陽工作的20多年,無論是編輯《臨邑大衆》、開展掃盲運動還是在濟陽期間負責農情工作,都取得可圈可點的成績。1976年回平原工作後,1981承擔起全國性的首次人口普查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組織領導的人口普查工作有聲有色,各地紛紛到平原取經。1990年後任平原縣政協文史科長,立足於“站好最後一班崗”,主持編輯出版了三期《平原文史資料》,多達23萬字。

老人的回憶錄二版增加的第一部分是“夕陽紅似火,生活甜如蜜”。老人從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變遷,深深感受到在黨中央英明領導下,人民羣衆物質文化生活發生的鉅變,再跟過去“自留地,小開荒,南天門,四大兩”(困難生活順口溜)相對比,真是一個地上,一個天上。

存史料

老人的回憶錄從記事起,幾乎記錄了80多年的歷史,除了有可作爲家庭檔案的寶貴資料外,還涉及到老人在平原師範學校學習的經歷,在臨邑、濟陽和平原縣工作的經歷,時間跨度之大,幾乎跟共和國曆史同步,加上老人一直在縣機關工作,遇到和親歷多個事件,多個歷史變革,其回憶錄具有多層面的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老人通過一篇《“夜戰”巡查記》,描述了一次跟濟陽縣主要領導深夜巡查農業生產的經歷,對當時濟陽縣農業生產狀況、羣衆的思想狀況和領導幹部的工作作風進行了如實記錄。

另一個是老人任平原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期間,主筆撰寫了一篇平原縣當今歷史上層級最高的調研文章,發表在紅旗雜誌社主辦的《經濟調查》上,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平原縣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和效益調查》。該文通過1980年與1978年全縣農業生產的數字對比,闡述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科技進步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的巨大動力,充分肯定了當時雖是“摸着石頭過河”卻也十分效驗的黨和政府對農村實施的各項政策的正確性。

啓後人

霍興泉在回憶錄裏,除了用歷史事實啓發教育子女後代外,最後還不忘專門叮囑:“兒孝女順好家風,幸福生活細細品嚐。期許後人多努力,不負當下好時光。”

老人有五個子女,目前已經是五世同堂。老人說,孩子們都遵紀守法,有工作的勤奮工作,沒工作的忠厚持家,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孫輩裏有大學生,有研究生,有在德州工作的,也有在北京天津工作的,每逢重大節日尤其是春節,幾十口人歡聚一起,其樂融融,感覺十分幸福。

老人說:“我的家庭裏還流淌着紅色基因。”

老人的前妻是病逝的,遺留下兩個女兒。前妻的父親郭長江是平原縣抗日民主根據地五區副區長兼五中隊隊長,早年在東北參加抗日民主聯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回到故鄉平原後,與高峻嶽、趙毅一起,投身血與火的抗日鬥爭。

老人現任妻子的父親鄭長江是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先是在本村從事地下工作,後身份暴露,逃亡到棗莊,加入抗日根據地冀魯豫軍區一分區二團,多次參加戰鬥,1942年在抱犢崮戰役中英勇犧牲。老人的兒子霍吉國在回憶錄裏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撫今追昔 感恩先祖》,記述姥爺的事蹟。

老人說:“沒有先烈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和今天的好生活,所以,我希望我的後人都要記住他們的先輩。紀念他們,崇敬他們,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

德州平原九旬老人撰五萬字回憶錄 感黨恩 存史料 啓後人

作者簡介:宮玉河,男,1965年出生。任職農行山東省德州分行,高級政工師。從事文祕工作近30年,榮獲省行授予的先進工作者5次,省級辦公室條線先進個人、省級優秀通訊員、文明創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30多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