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成立的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由國防科工局與中科院共同管理,業務受國防科工局委託和指導,依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空間碎片設備設施和人才隊伍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相關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8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掛牌成立,標誌着中國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合作有了實體依託機構。

資料圖:近地軌道上存在着數以億計的空間碎片

  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8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掛牌成立,標誌着中國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合作有了實體依託機構。

  當天,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共同爲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掛牌。

  空間碎片是人類在航天活動中遺棄在太空的廢棄物,也稱空間垃圾。主要包括廢棄的航天器和運載火箭箭體、固體火箭燃燒物、航天器在軌操作及碰撞解體產生的碎片等。

  “組建中心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的一項重要舉措。”許達哲表示,空間碎片成爲影響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心將充分發揮和利用中國已有的監測設施、人才優勢及運行經驗,統籌利用國內外各種觀測數據,建立自主的空間碎片監測網。

  “空間碎片的平均撞擊速度爲每秒10公里,釐米級以上空間碎片可導致航天器徹底損壞,毫米級或微米級空間碎片的撞擊累積效應將導致航天器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田玉龍說。

  據統計,目前毫米級以上的空間碎片數以億計,總質量達到幾千噸。中國在軌航天器已達120餘顆,平均每年發生與空間碎片100米以內的近距離危險交會達30餘次。

  陰和俊介紹,中科院曾於1957年在北京、南京、上海、烏魯木齊等地建設人造衛星光學觀測站和射電觀測站,開創了中國空間碎片觀測研究。該院目前在“大視場短焦距光學設計”“全視場動目標掃描與識別”“智能化跟蹤搜索方法”等核心技術上均有突破,爲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提供了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服務。

  新成立的中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由國防科工局與中科院共同管理,業務受國防科工局委託和指導,依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空間碎片設備設施和人才隊伍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相關工作。

  許達哲指出,中心將緊密圍繞太空安全和航天發展的重大戰略要求,着力加強四大能力建設,即監測和預警能力、技術研究能力、保障衛星安全的服務能力和國際規則制定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