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人震驚的是,聽完這席話這位年輕演員並沒有深刻反思自己,第二天反而逢人便說,“我臺詞背得特別好,我全背了,一段都沒有忘”。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還有在電影《奇蹟》開機前,樹木希林邀請是枝裕和一起去餐館用餐,他有些受寵若驚,“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老戲骨」王勁松上熱搜了。

這次不是因爲演技,而是因他怒斥某些年輕演員的話。

事情是這樣的。

上海電視節論壇上,他聊起自己在《破冰行動》劇組拍攝時,總會遇到一些年輕演員來詢問如何準備戲。

他反問道“你玩遊戲嗎?你會喝酒到很晚嗎?你平時有看書查資料的習慣嗎?你是不是覺得背了臺詞就可以去現場拍攝了?臺詞都背好了嗎?”

令人震驚的是,聽完這席話這位年輕演員並沒有深刻反思自己,第二天反而逢人便說,“我臺詞背得特別好,我全背了,一段都沒有忘”。

王勁松現場怒斥,“我真的很遺憾,什麼時候我們這個職業成了一個背臺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背臺詞是什麼?背臺詞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說你到了戰壕裏沒拿槍嗎?你多不要臉哪?”

隨後他補充道,表演具有不可解釋性,演員關心的不應該只是臺詞,還有潛臺詞。

比如你衣服上的每一粒紐扣,你的眼神,你手裏的道具,甚至是你每兩段表演之間的內心感情是否充滿了這個間隙。並不是說,你出了這些差錯就全部怪罪給服裝、道具部門。

“角色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有關的,而不是把事情依賴給劇組的各個部門,因爲你是體現者,你最終要完成角色和劇本對話,你要完成作品和觀衆的對話,你是一個載體,你就必須積極主動的參與每個細節的工作。”

之前看過幾篇關於《破冰行動》,關於“林耀東”這一角色的採訪,有兩個印象深刻的細節,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是林耀東的服裝&眼鏡。

劇中林耀東的衣服大部分是中式,只有在外出席活動的時候纔會換一些新式衣服。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說,這有什麼新奇的?這種打扮在民國影視劇中不是很常見的嗎?

有區別。

這就和某些抗日劇一樣,爲了演員上鏡好看會畫一些現代感很強的妝容。美則美矣,卻會讓觀衆很出戏。服裝上同樣如此,上衣短一些,褲子長一點,呈現在鏡頭中就會顯得演員身材比例很好。

但王勁松在拍《破冰行動》時,卻專門要長的衣服。在他看來,腿長沒有意義。

“腿長他走路重心高,顯得不穩重。上衣長的時候呢,這個人重心低,特別穩,每一步都是穩穩地在走。林耀東得是一個極其穩紮穩打的人,他才能在那麼多年以百噸的數量來走私毒品。”

看到這段突然有種穿越到刑偵劇的感覺。腿長和走路的關係,衣服長短和重心的關係,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流露出這麼多信息。

眼鏡方面。在十幾副眼鏡中,他選了無框的。

原因很簡單,戴眼鏡是爲了顯示他的城府深。“他的眼睛是被隱藏的。你隔着鏡片才能看到他的眼睛,而且某些角度下你是看不到他的眼睛的。”

無框則代表了他的野心大。框,是限制不住他的。

怪不得很多人在林耀東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就被他的“話事人”氣場折服了。

還有一個是係扣子的細節。

塔寨開工製毒時,林耀東按照慣例安排兒子去外地避風頭。在房頂的露臺,兩人簡短地說了幾句話。其中就發生了他幫兒子把敞開的衣服,釦子一粒粒繫上的情節。

它取材於王勁松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體弱的,經常會犯哮喘,我的父親是最細心的一個,他怕託兒所的阿姨照顧不周,天氣冷熱都要親自跑來看看。溫度升高,他來是幫我解開釦子,天氣冷了,他會拿着厚衣服來幫我扣好每一粒釦子。父親不善言語,只是默默每天在做。

那時候父親給我的印象就是和冷暖有關,和衣服有關。因此這場戲我會很自然幫林景文扣好釦子。因爲這場戲,我想讓角色像一個父親。”

這就是角色的質感

它是說不清,道不明。卻會讓你覺得無比親切,在某個時刻,突然被觸碰到的點。

以女妖爲例。很多人在演這些角色的時候,都會配上華麗的妝容,或邪惡或魅惑到誇張的動作。

但周迅在拍《畫皮》時,僅用了一個動作就確定了自己“妖”的身份。

那就是她的肢體一直是歪着的,雖然外面看的不明顯,但和站直的感覺是不一樣。有種努力向人類模仿,靠攏的感覺。

小唯初見王生時,頭也是微微歪着的。

這個細節來源於自家小狗,因爲每次回家她都能看到小狗歪着頭,睜着圓圓的眼睛看着她。她想,小唯看見喜歡的人,大概也是這樣的反應吧。

畢竟它們都是動物。

說完國內的,再說說國外。

是枝裕和導演在隨筆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影片《步履不停》中,樹木希林飾演阿部寬的母親。二兒子一家來拜訪,一番寒暄後,兒子兒媳忘記穿上她事先準備好的拖鞋就直接進屋了。看到這一幕,她立馬抓過拖鞋,彎着腰朝三人的背影追去。

這段其實並沒有出現在劇本中,而是她的即興表演。

拍攝現場回看這一幕的時候,攝影師說樹木希林的背影太美了,讓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生活中她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一家人的。

如今再看這樣的背影,總是不自覺有些淚目。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還有在電影《奇蹟》開機前,樹木希林邀請是枝裕和一起去餐館用餐,他有些受寵若驚,“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但讓人意外的是,兩人在飯桌上並沒有說加戲改戲,這部電影該怎麼演的事情。樹木希林反而主動提出了要刪減自己的戲份!!!!

“想必導演您心裏也清楚,這次電影的主角是孩子們,我覺得大人的鏡頭多了點,其實大人不需要面部特寫。”

在這個人人恨不得多出鏡,多有曝光率的時代,她卻提出這樣的要求,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敢拿掉修飾性的東西,敢爲了整部影片“犧牲自己”,這纔是真正的演員!

也正是因爲樹木希林的這番話,是枝裕和愈發堅定了拍一部“孩子的電影”的決心並付諸行動,纔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奇蹟》。

現在常常聽到有人說,演員大概是這個世界最沒有門檻的職業了。

只要你長得好看。

哦不,長得不好看,能力不出衆也不重要,只要家裏有錢,背後有人,都可以出道。

沒人氣不重要,多上幾個選秀、綜藝節目,炒點緋聞,買幾個獎,僱一堆水軍吹捧,討論度、人氣、資源就什麼都有了。

畢竟現在演技有替身、摳圖。

臺詞不行可以配音,說1234567就可以。

偶爾磕了碰了,甚至咬了自己一口,也可以被粉絲吹得天上有地上無的敬業。

這樣的“敬業”突然讓我想到了王勁松給自己的表演打基礎時,每天學到的都是老師給他講列賓《伏爾加縴夫》深重的苦難,羅丹《老妓》繁華後的悲哀,才知道那些關於雕塑、油畫、音樂、建築,關於這世間每一個美好的存在,都是臺詞的一部分。

這是演員內心得到充沛的滋養,慢慢轉化成自身一部分的過程。這樣一個美好的瞬間,也被他以某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傳達給觀衆。

這何嘗不是對作品的尊重,對觀衆的尊重。

只是放到如今這樣一個實力演員沒戲拍,年輕演員又浮躁又要快錢的情況下,真是顯得太嘲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