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日益高漲的打破科技巨頭呼聲,谷歌14日回應美國的反壟斷監管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損害美國科技公司的優勢。儘管之後美國科技股均反彈上漲,但隨着反壟斷監管的趨嚴,大型科技公司將受到的影響不止表現在股價上,甚至可能遭遇拆分的命運。

監管硅谷的風聲由來已久,如今“靴子落地”!

上週美國發起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並明確了分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負責亞馬遜和Facebook,司法部則專盯谷歌和蘋果。美國衆議院司法委員會6月3日也表示,將審查硅谷科技巨頭潛在的反競爭行爲。

6月11日,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官員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披露,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件將被納入重點工作。

監管的消息一出,華爾街的反應激烈。

3日當天,美股集體重挫,四大科技巨頭的市值一夜間蒸發千億美元。儘管之後美國科技股均反彈上漲,但隨着反壟斷監管的趨嚴,大型科技公司將受到的影響不止表現在股價上,甚至可能遭遇拆分的命運。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針對日益高漲的打破科技巨頭呼聲,谷歌14日回應美國的反壟斷監管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損害美國科技公司的優勢。

“這周更像靴子落地”

當地時間週二,美國司法部反壟斷事務主管馬坎·德拉希姆(Makan Delrahim)在以色列的一場反壟斷會議上提及,將重點審查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件。

當天會上,德拉希姆介紹了科技公司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的行爲,包括沒有經濟意義的併購、簽訂排他性協議等。據外媒報道,德拉希姆的辦公室正在牽頭調查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並有權對蘋果展開潛在的反壟斷調查。

上週美國兩大監管部門就管轄權問題做好分工,美國司法部負責谷歌和蘋果的反壟斷調查,FTC盯住亞馬遜和Facebook。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同樣在6月3日,美國國會也宣佈啓動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衆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林(David Cicilline)指出,立法者對上述四家科技巨頭是否有阻礙競爭和傷害消費者的行爲表示關注。

目前尚不清楚這項反壟斷調查將如何開展,但外界對此反應激烈。

6月3日,美國科技股遭遇“黑色星期一”,FAANG的股價Facebook、亞馬遜、蘋果、奈飛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集體重挫,市值一日蒸發千億美元,其中Facebook和谷歌的下幅均超過6%,亞馬遜下跌4.6%。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股價下跌與監管有直接關係。”美國投行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南都記者,“其實監管科技巨頭的風聲很早就有了,這周更像靴子落地。”

2017年,谷歌在歐盟面臨多宗業務的反壟斷調查,該分析師稱當時美國國內也有聲音指出,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對科技巨頭髮起調查,只是沒有具體措施。

從FTC的近期動態,大概也能看出美國政府已經“盯”上科技企業。今年2月,FTC宣佈成立一個特別小組監督科技行業,調查大型科技公司的反競爭行爲。去年劍橋分析醜聞發生後,FTC就 Facebook的隱私保護問題展開了調查。

或許是因爲早有預估,此次華盛頓正式向硅谷“開刀”,科技股的低迷僅出現一天。隔天週二美國股市收盤,主要科技巨頭的股價反彈上漲,除了谷歌外,其他幾家漲幅均超過2%,並在近期延續漲勢。

“投資者還是比較喜歡科技股,就連汽車行業都在被科技改變,更別說其它了。”前述分析師稱。

據他分析,投資者對科技股保持信心還因爲賭科技公司難拆分,最多就是罰款,所以這些公司的股價下跌對他們來說,反而是買入的機會。但從長遠來看,監管趨嚴將對科技巨頭的股價持續造成影響。

“是時候反擊了”

對於此次大規模的監管,美國兩黨人表示出積極的態度,還有政界聲音認爲,對谷歌的審查來得太遲了。

“是時候反擊了。”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近日發佈推文稱,谷歌濫用巨大的權力傷害小企業並抑制創新。這也是爲什麼她一直主張拆分谷歌和其它科技公司的原因。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今年年初,沃倫公佈的一項拆分科技巨頭的計劃,提議撤銷亞馬遜對全食超市和Zappos,Facebook對WhatsApp和 Instagram,谷歌對Waze、Nest及DoubleClick的一系列併購。

喬治亞州共和黨衆議員道格·柯林斯(Doug Collins)認爲,隨着科技公司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問題湧現出來,市場是否還存在競爭力,必要的時候應採取措施。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些看門人已經控制了在線商務、內容和通信的關鍵動脈。”美國司法委員會主席、紐約州民主黨人傑羅德·納德勒(Rep. Jerrold Nadler)稱。

不難發現,科技巨頭對經濟發展和消費者的影響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比如隱私、價格歧視、虛假信息以及擠壓中小企業等也引起了外界的擔憂。

“過去對互聯網行業普遍奉行審慎包容的態度,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爲很多問題應該管,理論和實務界圍繞互聯網競爭與創新、消費者利益損害和隱私保護的立場在發生轉變,監管共識正在逐步形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際經濟法研究所副所長戴龍告訴南都記者,互聯網巨頭的市場力量越來越集中,一些涉嫌壟斷的行爲已經到了政府必須出手的時候。

在戴龍看來,美國對四家大型科技巨頭髮起反壟斷監管,非常具有標誌性。這相當於是給企業一個明確的提示,互聯網行業“野蠻生長”的狀況已成爲過去,現在需重視經營合規問題。

除了科技巨頭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隱憂外,外界猜測美國政府選擇在此時掄起“反壟斷大棒”也有政治因素的考量。

2018年3月,Facebook曝出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一家名爲劍橋分析的公司被指涉嫌利用Facebook的8700萬用戶數據操縱美國總統大選。2013年,劍橋分析通過一款個性測試的問答應用獲取了數千萬用戶的數據,然後創建數據模型找出中間選民,進行精準廣告推送進而影響其投票。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2016年,特朗普擊敗希拉里成功當選美國總統。當時有輿論認爲,Facebook幫助特朗普向選民傳遞了信息。兩年後,Facebook數據醜聞似乎佐證了外界的猜測,因爲劍橋分析公司正是特朗普當時的數據分析團隊。

因劍橋分析事件後,美國兩黨人與科技巨頭的態度有了轉變。臨近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前述分析師告訴南都記者,“現在放出監管風聲,或許是爲了讓科技巨頭中立,與任何政治黨派保持距離。”

“這只是一個開頭”

6月14日,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接受美國一家電視臺專訪時表示,反壟斷調查會可能會讓美國的科技公司喪失優勢。大公司應該受到政府的審查,但讓它們茁壯成長也有好處,二者需要平衡。

“儘管iPhone製造商控制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不是太大,”近期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否認蘋果是壟斷企業。他稱就公司的規模而言蘋果應受到審查,但不同意美國政界人士提出的拆分建議。

對於美國政府的反壟斷監管,科技巨頭們並不意外但同時感到擔憂。究竟來勢洶洶的反壟斷監管將在硅谷掀起怎樣的風浪?

上海滙業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反壟斷法律服務中心主任潘志成對南都記者表示,很難想象四家公司會有共同的壟斷行爲,相互達成某種壟斷協議,所以這次兩大監管部門同時對四家公司展開調查,可能針對它們各自涉嫌的不同壟斷行爲。

“但是這些行爲具有一定共性,比如均涉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以及基於消費者個人信息形成的用戶大數據,或者均涉及算法的設定,或者平臺的限制行爲。”潘志成說。

據南都記者瞭解,四大科技巨頭此前遭遇的反壟斷爭議各不相同。

因爲在安卓系統、網頁搜索和在線廣告的壟斷行爲,近兩年來谷歌三次收到歐盟開出的天價罰單,總額達到95億美元。 幾天前,谷歌曾就一筆被罰17億美元的反壟斷指控向歐盟總法院提起上訴。

作爲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亞馬遜因涉嫌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損害亞馬遜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權益而屢遭批評。蘋果的反壟斷爭端則更多聚集在應用商店業務上。

今年3月,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向歐盟投訴蘋果濫用App Store的規定,限制競爭。最新一起壟斷糾紛發生在6月4日,美國兩家App開發商向當地法院起訴,稱蘋果將銷售渠道集中在自家App Store的行爲抑制了市場競爭,涉嫌壟斷。

“從反壟斷的角度來說,Facebook的壟斷行爲並沒有那麼明顯,問題主要集中在數據方面。”前述美國投行的一位分析師對南都記者表示,投資界有種看法,爲什麼過去多年,互聯網廣告得以快速發展,這是因爲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還未意識到自己的數據是一種資產。基於強大的網絡效應,以免費服務換取的用戶越多越受廣告主的青睞,自然形成一種壟斷狀態。目前Facebook和谷歌在全球在線廣告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北京律協競爭與反壟斷法委員會主任、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魏士廩也持相同的觀點,“對Facebook的調查表面上是反壟斷,但實質上還是社交網絡的用戶隱私保護問題。”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他稱,美國和歐盟也將隱私保護納入到反壟斷監管範疇,是因爲這也涉及消費者權益,而保護消費者權益正是反壟斷法的一大要旨。

事實上今年2月,德國聯邦卡特爾局對Facebook作出的一項反壟斷處罰也是基於數據問題。該監管機構認爲Facebook濫用市場主導地位,迫使用戶接受不公正的數據使用條款,同意Facebook收集他們在其它平臺的數據,這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自主權利。

“因四家科技巨頭都具有極高的市場份額,龐大的用戶數據,所以針對它們的反壟斷指控一般會聚焦於是否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力量,或者不合理的限制行爲。”潘志成分析,從具體行爲類型來看,可能包括利用平臺的主導地位優先推廣自家服務等傳統行爲,也可能聚焦在涉及大數據或算法等新型案件上。

“監管只是一個開頭,未來將有更多措施。”戴龍表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反壟斷法是重要的監管法律,合規經營將成爲今後大型互聯網企業面臨的問題。

科技浪潮洶湧,反壟斷法如影隨行

當然,在美國兩大監管部門未披露更多執法信息的情況下,外界的諸多分析僅是假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科技巨頭一路擴張背後所產生的競爭影響,正在引起各國反壟斷執法者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有聲音質疑反壟斷法對於互聯網企業似乎缺乏有效的規制方式。對此,美國司法部反壟斷事務負責人德拉希姆最近回應稱,美國現有的反壟斷法足以對科技行業進行監管,並已掌握涉及數字技術的案件中執行反壟斷法所需要的工具。

科技巨頭遭反壟斷調查,面臨拆分?谷歌:監管會讓美企喪失優勢

回溯歷史,美國現有的反壟斷法可以追溯到1890年7月,當時爲了遏制干擾貿易和減少經濟競爭的壟斷行爲,美國國會通過了全球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作爲監管“利器”,這部法案曾“肢解”了一個“石油帝國”和一個“電信王國”。1911年,美國首富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被拆分爲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1984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也難逃拆分命運,按照業務領域被分解爲8家公司。

無論是標準石油還是AT&T,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那個時代商業創新和科技水平。爲此曾有人形容,科技浪潮洶湧澎湃,反壟斷法如影隨形。

時間慢慢撥回今天,拆分企業的案例雖不再出現,但另一種“打破”方式的威力亦不容小覷。1969年,IBM被美國司法部盯上,這項反壟斷調查持續了12年,最後以和解告終。而和解的一個前提就是這家公司需開放部分技術和標準,允許競爭者進入市場。

當時的競爭者之一微軟在1998年也面臨反壟斷審判。幾經努力,2001年11月,微軟終於推翻一審法院將其一分爲二的裁定,不過也付出代價,交了罰款並被要求停止將IE瀏覽器和Windows操作系統進行捆綁。

同樣的情形是否也可能發生在今天的科技巨頭身上?一旦遭遇反壟斷監管,這些“超級明星”公司將受到何種影響?令科技巨頭畏懼的“拆分”可能捲土重來嗎?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歷史越到後期其實拆分越少。拆分的前提是不能嚴重影響企業自身的業務,否則就侵害市場主體的利益了。而今天的科技公司更像是一個系統,很難清晰區分具體的業務領域。

所以他認爲,科技巨頭們可能遭受的監管影響是,一直被各種訴訟和公證會纏身,付出高額的訴訟費或公關費用,一些商業行爲也許會被限制。

潘志成告訴南都記者,反壟斷調查一方面可能帶來鉅額的罰金,另一方面,如果進行抗辯將產生鉅額的成本,所以很多公司選擇和解。魏士廩也認爲,“科技公司可能遭遇鉅額罰款或者商業模式被改變。如果是後者那麼影響就很大了。”

據外媒報道,高勝經濟學家在最近提供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從過往經驗看,在被反壟斷執法機構作爲目標後,那些大型企業的股票價值都會經歷下行時期,有時甚至會持續幾十年,而報告所列舉的兩個例子正是微軟和IBM。

6月12日消息,迫於監管的壓力,谷歌宣佈將遵循歐盟委員會的決定,提示用戶是否安裝和使用Chrome之外的瀏覽器及搜索引擎,以給其它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可以預見,爲了配合美國的反壟斷調查,早已“身經百戰”的科技巨頭們將不斷有合規的動作或信號釋出。但是誠如美國國會衆議院院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所言,科技巨頭自我監管的時代結束了。

當反壟斷“大棒”揮向硅谷,未來將掀起怎樣的風浪仍有待觀察。

採寫:南都記者李玲 實習記者陳志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