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貿易摩擦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應如何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前景如何?貿易摩擦進入科技領域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6月14日,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五:全球經濟增長新視野下的中國金融開放”分論壇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獲得者、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就上述話題展開了對話。周小川表示,貿易上出的問題還是要靠貿易上的辦法來根本解決,貿易領域產生的問題有可能再度觸發全球多個國家競爭性貶值。人民幣的使用和人民幣下一步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和美元有互補性。保羅·羅默則指出,高科技讓很多公司成爲壟斷者,然而這些公司並沒有爲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大股權融資的力度。對話由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

周小川談關於貿易摩擦影響匯率、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

周小川表示,貿易領域產生的問題有可能再度觸發全球多個國家競爭性貶值,應通過貿易談判、WTO改革等方式使搞錯的貿易政策迴歸正常,“對美國出口減少的部分要儘可能通過擴大銷售渠道出口到其它國家,我認爲中國這方面的潛力還是蠻大的”。

貿易摩擦可能會給匯率共識帶來挑戰

“大家都說,貿易摩擦沒有贏家。意思是,大家的GDP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收縮。”周小川認爲,從宏觀上來講,在增長放緩或者收縮帶來副作用後,一般要採取一些更爲積極或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周小川表示,在調整經濟增長速度增強信心方面,貿易摩擦會打擊不同人的信心,也會影響金融市場。宏觀政策一般是總量政策,針對性很難直接補償到那些因爲貿易受到損失的出口者和進口者,數量寬鬆的貨幣政策想傳導到具體的點是有很大難度的。在短期宏觀政策調整下,應追求更治本的辦法。

在周小川看來,治本辦法有兩方面:一是通過貿易談判、通過WTO改革使搞錯的貿易政策迴歸正常,這是對症下藥;二是對於中國來講,對美國出口減少的部分要儘可能通過擴大銷售渠道出口到其它國家,中國這方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中國現在出口的產品質量和服務相當不錯,價格適中合理,全世界70多億人口,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銷售這些產品。

當然,貿易摩擦會對匯率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周小川認爲,一方面宏觀政策要做出一些響應,另一方面還要治本,貿易上出的問題還是要靠貿易的辦法來根本解決。

周小川表示,貿易領域產生的問題有可能再度觸發全球多個國家競爭性貶值。“G20國家在上海開會時,各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曾達成過共識,大家要共同努力防止出現競爭性貶值。貿易摩擦如果擴大起來,很容易再次出現匯率方面的變化,有可能過去達成防止競爭性貶值的共識會重新受到挑戰。大家都靠競爭性貶值的話,整個世界的金融秩序也會混亂,大家都不會得到好處。”周小川稱。

對於目前受到影響的金融市場未來的走向,他提出,隨着貿易政策調整回正軌,這樣信心可以得到恢復;同時,G20大阪峯會馬上要召開,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應該借這樣的場合,重點研究這個問題,對全球金融市場給予一定穩定的信號。

科技“鐵幕”不會持續

貿易摩擦已進入到科技領域的爭奪和競爭。市場憂慮,貿易摩擦是否會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進程。

對此,周小川表示,科技發展與科技投入息息相關,“在全球來講,很多技術是可以買賣的,使用權是可以買賣的,科研設備是可以買賣的,過去沒有實驗室,把這些設備都買來了,就會僱傭很多科研人員,積累慢慢就起來了。”

觀察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技術人才少、科研經費少、研發條件差,但近年來,這些情況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

周小川表示,中國在改革開放早期財政捉襟見肘,但此後慢慢對於研發的投入以及對於研發稅收的扣除等各方面政策都做了相當大的改進,“中國目前的研發也會出越來越多的成果”。

雖然中國在一些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周小川認爲,科技“鐵幕”最後不會有什麼結果,也不能根本阻止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科技進步。中國將來在有些方面也能創造出很多很有市場潛力的新科技和相關產品,這是阻擋不了的。“像貿易領域一樣,如果大家合作形成的生產力是最有效率的,對大家都最有益。但硬要割裂的話,大家的發展速度都降低了,同時也都提高了成本,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

中國金融開放很重要

在金融對外開放過程中,人民幣的國際化在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如何應對貿易摩擦給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壓力,周小川認爲,中國金融需要巨大的轉變和改革,進一步的金融開放非常重要。

“此前,由於沒有直接融資市場,特別是股權市場很薄弱,因此相當長一段時期裏,風險投資和支持科技發展的融資方面也很缺乏。現在我們靠開放知道了怎麼樣才能更好地改革,開放對中國非常必要,進一步的金融開放也非常重要。” 周小川稱。

目前,銀行市場、保險市場或資本市場,外部資金或外資機構所佔比例仍然較低。周小川認爲,對外開放還有很大潛力,本幣要從過去的估值扭曲、限制較多慢慢走向可自由使用和兌換,“但這並非百分之百,一定要注意當前世界資本市場有時會有異常的流動,同時還要有反洗錢等必要的管理。”

談及人民幣國際化,周小川認爲,人民幣使用和下一步前景很大程度上和美元有互補性。“次貸危機在美國發生,導致美元波動,流動性不足。當時市場上就有人尋求使用人民幣,在那個時點對人民幣的需求超出我們的預料。既然有需求,那麼對於全球貿易結算、貿易融資和鄰國金融信心的穩定就有好處,我們就推進。在推進過程中,有的階段美元或歐元表現非常好,這時市場參與者也會做出調整,因此這就有一個互補的過程。”

周小川認爲,全球或多或少都會有金融危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還會不斷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對儲備貨幣價值怎麼考慮,是會波動的,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會是一個直線型的前進。當前,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這個過程仍然是全球市場參與者的自主選擇和會對風險的自主考慮。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打下很好的基礎

滬港通、黃金國際板、債券通相繼啓動,銀行間外匯貨幣等市場加快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已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本次陸家嘴論壇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諮詢委員會也正式成立。

關於如何建設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周小川認爲,金融中心的核心就是資本市場中的內容,在電子化發達的背景下,金融業務中的很多業務不再需要人聚集在一個城市,通過不斷見面、不斷討論來做事情。

周小川認爲,應強調股權市場的重要性,同時標準必須要提高,特別強調提高會計標準。此外,還要考慮和國際標準的接軌,貨幣可兌換程度也需提高。

“現在,我們的監管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以金融產品爲主的市場我們需要按照標準強化監管。此外,人才聚集、信息通暢等都需不斷往前推進。這些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打下了很好基礎,大家期望值很高,我們還需要做很多事。”周小川說。(杜川/文)

保羅·羅默:科技巨頭應創造更大的價值,中國要加大股權融資

”高科技讓很多公司成爲壟斷者,然而這些公司並沒有爲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做出應有的貢獻,而沒有限制市場壟斷行爲或督促高科技公司真正爲經濟創造價值,是經濟學家和監管部門的失敗之處。“6月14日,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五:全球經濟增長新視野下的中國金融開放”分論壇上,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獲得者、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分享了他對科技與經濟關係的觀點。

保羅·羅默的整個研究生涯都一直在關注硅谷等科技生態的發展。“我認爲有一個大的遺憾就是高科技讓很多公司成爲了壟斷者,他們針對一個特定市場,創造出一個平臺,免費供大家使用平臺,此後大家都被牢牢鎖定後,而這個平臺就可以收取高利潤,這是高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因此幾十億的錢都會投入到壟斷性的平臺,但一點沒有投入到增加TFP方面,這可能是經濟學家和監管部門失敗的地方。”

保羅·羅默說,技術領域有一部分技術,比如電話的發明就非常有價值,還有像智能手機的出現也是如此。當然,它們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有些領域進步非常快,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每個國家都應該問問自己的創業者,不管你拿了多少利潤,但你是不是創造了價值?這也是金融領域要考慮的問題。當然,在財政上可以賺很多錢,在醫療和製藥方面也可以利用技術賺很多錢,但是對於整體社會有沒有更大的效益?”

他認爲,股權融資是爲公司提供資金非常好的方法,而債務融資有時則是危險的,“幫助一些新公司創造價值通過股權融資是非常好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依賴於債務融資,我們會非常擔心。政府應該更好地監管,避免週期性的債務危機和債務崩潰。”

就中國而言,他認爲,“在基於股權融資的社會價值方面,中國和世界上做得比較好的地區還有差距。基於股權的公司很容易解決破產的問題,也更容易有創新,並且可以進行風險控制;但是債務就不容易,如果有和債務相關的問題,就要繞過很多障礙纔可以解決問題,股權沒有這樣的問題。”保羅·羅默建議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大股權融資的力度。

談及金融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保羅·羅默認爲,中國有兩個非常大的機遇:第一,發展一個更好的、基於股權的融資系統;第二,在城市大規模發展方面,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進行,創造利潤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上海引領打造一個金融系統,可以給中國公司提供一些股權融資,上海也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架構放在一起去調動很多資源,在”一帶一路“上做大規模的基建或者城市設計。(周艾琳/文)

登錄我們的官網 查閱更多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