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詢問他的兒子宋璲、孫子宋慎,二人解釋說,宋濂得了重病,來不了。洪武十三年,他的孫子宋慎被劃爲胡惟庸黨,宋濂也受到了連累,馬皇后、皇太子百般勸說朱元璋,宋濂才得以不死,被貶往茂州。

朱元璋佔領南京以後,胸懷大志,開始招攬天下英才。在李善長等人的舉薦之下,從浙江請來了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幾位名士,委以重任。

這四位的人生結局都不太好,葉琛早早死在了洪都,章溢也死得比較早,兒子後來成了一員武將。劉基就不用說了,死得不明不白,還搭上了兩個兒子,但總算給後代子孫掙下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

宋濂的學問、文章都比劉基更好,但結局不如劉基,下面我們就說說他的故事。

翻臉無情,七十多歲的忠誠老臣被朱元璋殺掉子孫,客死他鄉

宋濂是浙江金華人,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學問淵博。來到南京之後,宋濂平時隨侍朱元璋左右,充當顧問,並且擔任朱標的老師。明朝建立之後,宋濂主持編修《元史》,做過翰林學士,但也被貶過官。

在許多重大事項上,朱元璋都要聽一聽宋濂的意見。比如他要封賞開國功臣,把宋濂找來,讓他講一講歷代都是怎麼做的,兩人一起晝夜商討如何劃分功爵的等級。再比如,侄子朱文正犯了罪,應該如何處置,宋濂說朱文正確實該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

就是勸朱元璋不要殺朱文正,只要把他流放到偏遠的地方就可以。朱元璋最初應該是聽從了這個意見,後來朱文正不改,結果丟了性命。

這些事例都說明,宋濂一直是朱元璋的高級參謀,深得信任。又因爲他的文章出色,明初的許多王公大臣的神道碑都出自他的手筆。

翻臉無情,七十多歲的忠誠老臣被朱元璋殺掉子孫,客死他鄉

宋濂近距離接觸朱元璋,自然早就看清楚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他不像劉基那樣鋒芒畢露,爲人處事非常小心,誠懇而且謹慎,待人充滿善意,主要表現在這樣幾點:

第一,宋濂從來不隨便在朱元璋面前評點別的大臣,朱元璋問到他的看法,他也只說別人的好處。

第二,宋濂經常入宮陪伴朱元璋和皇太子,知道太多宮中的隱事,但他從來不與外人提起一個字。他知道朱元璋經常祕密打探大臣的行爲,所以不敢對朱元璋有任何的隱瞞。

可以說,宋濂非常非常謹慎,但是最終沒能免禍。

洪武十年,六十八歲的宋濂致仕,返回浙江老家。洪武十三年,他的孫子宋慎被劃爲胡惟庸黨,宋濂也受到了連累,馬皇后、皇太子百般勸說朱元璋,宋濂才得以不死,被貶往茂州。但他很快就死在了夔州,時年七十二歲。

關於宋濂獲罪的原因,《國初事蹟》也說他是被孫子連累的,被抄家並且押往南京,準備處死。馬皇后認爲,宋濂已經退休回了浙江,肯定不知道孫子的事。他勸朱元璋道:“田家請一先生,尚有終始,不忘待師之禮。宋濂親教太子、諸王,豈可無師生之義?”

意思是說,鄉下種地的農夫都懂得尊敬老師,宋濂是咱們兒子的老師,怎麼可以殺掉。

翻臉無情,七十多歲的忠誠老臣被朱元璋殺掉子孫,客死他鄉

《剪勝野聞》中卻有不同的說法,記載也更詳細,明顯帶有演繹的痕跡。當年宋濂致仕回鄉之前,跟朱元璋約定,每年他都要趕到南京來拜見。結果到了洪武十三年,宋濂沒有像往年一樣露面。朱元璋詢問他的兒子宋璲、孫子宋慎,二人解釋說,宋濂得了重病,來不了。

朱元璋抱着一慣的懷疑態度,派人悄悄趕往浙江打探,發現宋濂沒有重病。就給宋璲、宋慎定了一個欺君之罪,抓了起來。同時還要派御史前去處置宋濂,要殺人、抄家。

皇太子朱標苦苦爲自己的老師求情,請父皇不要殺宋濂,結果朱元璋大怒,說出一句重話:“候汝爲天子而宥之”。

一位皇帝對皇儲說出這種話來,可不是好現象。當年宋太宗就對自己的侄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說過類似的話,嚇得趙德昭自刎而死。

朱標也是一樣的老實孩子,嚇壞了,“惶懼不知所出”,乾脆跳水尋死,被身邊的人救了上來。朱元璋聽說之後,反應比較奇怪,是“且喜且罵”,說:“痴兒子,我殺人,何預汝耶?”

這樣的態度令人費解,當然更讓人脊背發涼。猜測一下,朱元璋生氣的是朱標做出這種傻事,真是太蠢,而且他身爲皇太子,萬一出事損失太大。他喜的是兒子的忠誠、仁義,將來接了班,肯定會善待自己的兄弟們。

翻臉無情,七十多歲的忠誠老臣被朱元璋殺掉子孫,客死他鄉

朱標鬧了一場,朱元璋還是不肯饒過宋濂。馬皇后也婉轉爲他求情,搞得朱元璋很煩,也就不再堅持要殺宋濂,只把他抓回了南京,貶到茂州。

宋濂的二兒子宋璲是中書舍人,孫子宋慎是儀禮序班,官職都不高,但都在朱元璋身邊工作。猜想宋慎是與宰相胡惟庸走得太近,因此而獲罪,連累了叔叔和爺爺。

可憐七十多歲的宋濂,拖着老病身軀,死在遙遠的他鄉。朱元璋翻臉,真是一點情面都不講。

於左 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