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沙市原出版局长周贤朴在他的《从黄泥街到定王台——阳光下的坎坷路》一书中写道:“因为黄泥街的问题,时任副省长唐之享带我们相关人员到北京去,被中央领导谈话,其实是挨一顿臭骂,十几个人灰头土脸地回到长沙。没想到三十年之后,近在咫尺的黄泥街异军突起,延续了南阳街昔日文脉,成为长沙书市中心。

黄泥街是长沙市中心一条很小却很有名的老街,位于五一大道和蔡锷中路交界的西北角。在电子地图上,如果不把比例尺放到最大,你就很难找到它。

土味路名+顶级地段,稍显奇幻的组合,透出几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别看它如今只是一条略显落寞清冷的“背街小巷”,当年也曾风光无限声名远播,让一批人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进而实现阶层跃迁,更留下几多让人拍案惊奇津津乐道的江湖传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著名的二渠道书市,曾位列全国四大书市之首——无论规模,还是知名度,都首屈一指。所谓“二渠道”,就是国有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销售系统以外的民营渠道,即各地的图书批发市场和民营书店销售系统。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老长沙都有印象,解放前后,与黄泥街仅一街之隔的南阳街,曾一度是长沙城有名的书市。这里聚集着不少书店和经营文化用品的店铺,成为市民购书的首先之地。后来,随着三联书店的迁出以及五一路(现五一大道)于1952年5月建成贯通,南阳街被拦腰截成两段,文脉似乎也被切断,书市日渐式微,淡出人们视线。

世事难料。没想到三十年之后,近在咫尺的黄泥街异军突起,延续了南阳街昔日文脉,成为长沙书市中心。

据一些业内人士回忆,黄泥街书市最初是由部分书商自发形成的版权交易市场。1982年,蔡锷中路黄泥街口冒出一家报刊零售地摊,随后湖南省文联创办的《红娘报》在黄泥街总发行,一些书商渐渐聚集于此。经过六年的发展壮大,至1988年,黄泥街上领证挂牌的各类书店达188家之多,生意红红火火。

进入九十年代,黄泥街书市迈入鼎盛时期,风头一时无两。书店总量突破200家,并保持持续增长的稳定态势,最多时达286家,人气旺盛,成交火爆。不仅数百米的街道两旁全是密密麻麻的个体书店,还辐射到周边的文运街、宝南街、南阳街和邵阳坪巷等街巷。

每天开市后,但见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操着各地口音的书贩子和淘书人,肩背手提行色匆匆,穿梭于各家书店之间,蔚为大观。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这里各种各样的书刊应有尽有:高雅的,通俗的;正版的,盗版的;武侠、言情、文艺、历史、社会……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好销的,当属那些封面花里胡哨、内容调人口味的通俗类杂志。常常是刚一上架,就被天南地北的买家抢购一空。不夸张地说,当年各地街面地摊上,还有火车车厢里兜售的此类杂志,一多半都是从黄泥街批发出去的。

此外,打着“金庸”“古龙”等大家旗号的各种冒牌武侠小说,也十分畅销。个中原因,固然与当时全民“武侠热”密不可分,亦由资讯不发达所致。很多人只闻金庸与古龙大名,却并不知道金庸到底写了几部武侠,也不清楚古龙何时封笔哪年去世。他们只要见到“金庸”“古龙”这等金字招牌,就有拿来一读的强烈冲动。

为了提高身价,这些书可谓煞费苦心。瞒天过海的小把戏,在书封上显现无遗。其中花样,大致有三。

第一种,标称“金庸新著”“金庸巨著”“金庸大作”,大玩文字游戏——不把眼睛擦得雪亮,就是分分钟入坑的节奏。这种自作聪明而又暗藏玄机的表述方式,真让人哭笑不得。其潜台词简直就是一份妥妥的免责声明:我都说了作者名叫“金庸新”“金庸巨”“金庸大”,你却偏认为是“金庸”,不好意思,这可是你自己的事情,怪不得我。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第二种,署名“全庸”“金康”“吉龙”“古尤”,走形似路线,玩的是“连连看”,同样让人一不小心就看走眼。为了达到更好的以假乱真效果,这本《魔女江湖》故意将书名和作者几个字的字体设为行书。这样一来,“全庸”的“”字,就和“金庸”的“”字,看上去更为接近而难以区分。这一招,在后来许多傍名牌的山寨产品广告中,更是屡见不鲜。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第三种,不同于前两种心机满满的套路,不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费尽心思玩那些弯弯绕的游戏,而是直截了当地冒名顶替,被你识破算我输,倒也爽气。许是“金庸”“古龙”的名头太响容易树大招风,署他俩之名的伪书相对少见;而萧逸、卧龙生、柳残阳、司马翎、诸葛青云等二三流武侠作家,往往成为被仿冒的高频对象。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来看看某旧书交易平台上,古龙伪作《龙蛇神斧》一书的相关信息。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不过很多买家其实并不在意这些。相反,他们往往乐得揣着明白装糊涂,看破而不说破。只要标题吸睛内容抓人,我管你真的假的,好销就行,赚钱才是硬道理。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湖南本土作家何顿,曾于201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黄泥街》的长篇小说。书封上印着这样一些文字(见图片红框):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那确实。作为一名书商,没去过黄泥街,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老板。在圈内,这是一件很丢份的事儿。

最末一句话,给人印象尤其深刻:

那时候,印书就像印钞票啊!书老板们感叹说。

有这么夸张吗?很多人将信将疑。

别说,还真有。

2014年,一名原黄泥街书老板在接受当地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年自己一间主要经营文艺类书籍的小店,每天毛利能达到三到五万

每天毛利三到五万,这一年下来能净赚多少,只怕是赚肿了吧?唉,咱也不知道,也没机会问。

事实上,当年发家致富的黄泥街书商,并不在少数。运气好的话,赚个几千万,一举走上人生巅峰,也不是没有可能。

显然,光靠规规矩矩卖书,恐怕很难赚到这么多钱。要赚大钱,还得靠做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打通全产业链,从买书号到定选题,从找写手到印刷直至销售,一条龙作业,从头吃到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赚到盆满钵满。

黄泥街的书老板中,不乏这种路子野的狠角色。

对他们而言,搞定这条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十分困难——无非就是关系和钞票嘛。其中,最容易也最省钱的环节,或许就是找写手

精明的书商将目光瞄准了在校大学生,因为他们够廉价,性价比极高。通常,书商给到学生的报价,是每个字五分钱左右。

河西,岳麓山下,长沙某高校。这里,有着全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中文系。一个年级就有两百多学生,全系共一千多人,给了书商了巨大的选择余地。往往英雄帖一出,很快应者云集。书商可以笃定地挑挑拣拣,价格低、文笔好而又出活快的,自然更受青睐。

穷学生们大多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如果能揽到写武侠的活儿,就可以挣个好几千。这对当时每个月生活费只有几十元的他们来说,可是实实在在的一笔巨款了。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能改善自己生活,想下馆子就下馆子,嗦嗦米粉喝喝啤酒,再来盘白辣椒炒肉,想想都好韵味的,口水狂咽。

书商的要求简单粗暴:一部四五十万字左右、三卷本的武侠小说,一个月内交稿。

时间紧任务重,一个人单干显然很难完成。得搭班子,搞团队作业才行。于是,赶紧邀二三好友加入,大家分工协作,尽量采用单一线索结构,务求保持风格前后统一。

奋战一个月,实现小目标。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1996年,黄泥街书市盛极而衰,尽管这一年书店数量再创新高。

一些不法书商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唯利是图,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导致盗版猖獗,伪书横行,格调不高、低俗黄色的各类非法出版物层出不穷,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繁华背后,乱象丛生。此时的黄泥街书市,可以说,早已书香与铜臭齐飞。

长沙市原出版局长周贤朴在他的《从黄泥街到定王台——阳光下的坎坷路》一书中写道:“因为黄泥街的问题,时任副省长唐之享带我们相关人员到北京去,被中央领导谈话,其实是挨一顿臭骂,十几个人灰头土脸地回到长沙。”

此后,黄泥街书市被相关部门下令整顿。1997年11月,黄泥街书市由当地政府部门主导,整体迁移至城东浏正街南侧的定王台,经过八天的试营业后,重新开门迎客。

好在定王台以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与浓郁的文化氛围,很快吸引了不少新老顾客的光临,重现当年黄泥街书市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黄泥街旧事:冒名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黄金岁月之后,随着卓越、当当、京东等电商的兴起,定王台书市受到巨大冲击,处境日益窘迫,终至门可罗雀。2014年,有店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5天竟然只卖出了10本书。

三十年恍然一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黄泥街早已退出江湖很多年,可江湖一直有它的传说。

更多原创文章,请移步同名公众号(ID:jiaz0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