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者,張瑞圖的《岳陽樓記》中很難看到一般草書家慣常使用的圓轉筆畫。總之,張瑞圖的《岳陽樓記》確實是非常奇逸,二王之外另闢蹊徑。

——以其作品 《岳陽樓記》 爲例

文/段永成

絕處逢生之張瑞圖

張瑞圖 (1570~1641),別號果亭山人,福建晉江(今泉州)人。張瑞圖生活的年代,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其中實力最強的兩黨是:以顧憲成、左光斗爲首的東林黨和魏忠賢拉攏各個反對東林黨的人士而組成的閹黨。

這兩黨之爭,使明朝的社會越描越黑。曾有傳言,兩黨之爭後,很多官員整天提心吊膽,早上出門上朝前都慎重地跟家人作揖道別,害怕不能活着回來,如果晚上能夠回來則擺酒全家慶賀,慶幸又多活了一天。

張瑞圖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步入和終結官場生涯的。

由於發憤苦讀,張瑞圖1607年殿試位列一甲第三(探花),被授翰林院編修。而後,張瑞圖的生活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一是在京做官,爲官最大的時候是禮部右侍郎;二是在福建晉江老家修養。非常巧合的是,他每次在老家修養的時候都是兩黨鬥爭比較激烈的時候。

張瑞圖第一次回鄉修養是1610年。這一年,朝廷內閣缺人,東林書院的顧憲成極力推薦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遭到反對派抹黑漫罵,說“東林黨”結黨營私,東林黨因此而起。於是不少士人心生懼意,不敢再與東林書院有瓜葛。此時張瑞圖沒有與哪一黨有什麼瓜葛,自然沒有混入黨爭。1612年,張瑞圖回京赴任,官復原職。

第二次回鄉度假是1620年。這一年又是明朝動盪的一年:明神宗與繼位不到一個月的明光宗相繼離開人世。明光宗的死引發“紅丸案”,使一批隸屬閹黨的官員得到懲處,可謂血雨腥風。張瑞圖則又一次躲過黨爭。

1622年張瑞圖回京,由於新的皇帝——明光宗的兒子明熹宗上任,很多官員得到升遷,張瑞圖也不例外。

張瑞圖第三次回鄉修養是1624年。這一年開始,魏忠賢利用與明熹宗的關係而權傾一時,繼而爲“紅丸案”翻案,使明朝的官僚系統瀰漫着無盡的火藥味。剛開始打擊、毒殺的都是東林黨人,後來凡是想予以打擊的人都誣陷爲東林黨人而進行打擊。

無獨有偶,張瑞圖又安穩地在晉江躲過了這一混爭。1626年春夏之際張瑞圖回京, 隨後赴任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7月入駐內閣,竟然躋身於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

至於張瑞圖爲什麼能夠遊刃有餘地躲避過黨爭的混亂場面並且能夠官運亨通呢,有人推測是與閹黨頭目魏忠賢關係密切。但目前能找到的證據只有一個:1626年9月,魏忠賢在杭州西湖爲自己建生祠(爲活人修建的祠堂),張瑞圖爲他書寫碑文。

正因爲這個原因,張瑞圖結束了夾縫中生存的官場生活,不過差點惹來牢獄之災。1627年明熹宗過世,其弟明思宗繼承皇位。1629年,明思宗開始對閹黨 實行清算。清理過程中,明思宗發現清黨名單中居然沒有張瑞圖的名字而質疑查辦官員,查辦官員說沒有實際的證據。明思宗大怒:他幫魏忠賢的生祠書碑難道不算證據嗎?於是判張瑞圖下獄三年,後因爲納資贖罪而削爲平民,免去牢獄之災。隨後張瑞圖在晉江生活,直到1641年離開人世。雖然張瑞圖因爲給魏忠賢生祠書碑而遭到後世對他人品的質疑,但張瑞圖畢竟是生活在一個政治混亂、需要在夾縫中謀生存的時代,沒有刻意巴結閹黨、更沒有成爲閹黨的幫兇已屬不易。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當然,更要肯定的自然是他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他的行草書,在明朝甚至在整個書法藝術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清秦祖永評價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評書帖》也稱:“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瑞圖)二家矯積習,獨特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再加上張瑞圖相傳爲水星轉世,將他的書法作品掛在家中可以防止火災,所以喜歡張瑞圖書法的大有人在,他的影響甚至延及日本。因此張瑞圖也成了當時極具盛名的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鍾並稱“明末四大家”。

張瑞圖之《岳陽樓記》——鋒芒畢露、緊張壓抑

張瑞圖是晚明最具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尤其表現在行草書的探索上。

說起他的行草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他的章法處理上:將上下之間字與字的距離壓縮,將左右之間字與字的距離拉開,於是形成很明顯的整齊的幾豎行,可謂寬則可走馬,密則不透風。欣賞其行草書,如遠觀覺得比較疏朗;而近距離觀賞其中一豎行,則會明顯感覺橫線條異常密集,使人覺得壓抑。似乎完全沒有了二王體系中的有些書作那樣閒雅、灑脫,也沒有楊維楨行草書的野逸、徐文長行草書的奔放,反而顯露着緊張與不安,似乎對應着張瑞圖所處的緊張生活境地。

《岳陽樓記》 是張瑞圖行草書中的精品:以名篇《岳陽樓記》爲內容,以冊頁爲其裝裱樣式(每頁高29釐米, 寬16釐米, 共39頁)。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創作的《岳陽樓記》比較他的其他行草書,章法上有些改變:作品上下的字距稍微增大,整體較爲疏朗。運筆的速度似乎也沒有以前的急促,從容了許多。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這可能跟張瑞圖的創作心態有一些關係,這幅作品寫於“天啓乙丑”年,也就是1625年,正是他第三次回晉江休假的時候。書寫的地點是晉江“東湖之果亭” (爲張瑞圖所建),在這裏,張瑞圖經常與友人一道東湖泛舟戲水、果亭吟詩作書。在這段時間裏,張瑞圖遠離了黨爭自然愜意得很,所以他在落款中這樣寫道:“書《岳陽樓記》後有餘紙,而筆性未倦”。可見張瑞圖書寫這幅作品時用筆輕鬆從容,章法稍微疏朗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而在字法處理上,張瑞圖的《岳陽樓記》也是與衆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一行中每個字的寬度基本一致;

02/ 字中的筆畫很多隨同橫畫向右上方微微傾斜,字形呈左低右高之勢,如“進”、“賦”、“刻”等;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03/ 張瑞圖一直在強調橫畫,甚至將其他的筆畫也轉化爲橫畫來表現,如“歷”的撇捺、“文”的捺畫、“乃”的勾畫都被轉化爲橫畫;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04/ 字中的筆畫緊密靠攏,尤其是橫畫緊緊的疊加;

05/ 原本連接各個筆畫的細細牽絲也被張瑞圖處理成粗重的線條,造成字中的線條更加密集。

總之,張瑞圖在字法處理上最大的特色在於“緊”,這種“緊”給觀賞者帶來一種緊張壓抑之感,正像是張瑞圖在緊張官場生涯產生的緊張壓抑的情緒表現。

張瑞圖在用筆上更是別於他人:他的行草書喜歡運用尖鋒。我們在欣賞《岳陽樓記》時就會發現,張瑞圖習慣在一個筆畫的起筆呈現“尖”的形態。衆多鋒芒畢露的下筆與出鋒,再加上張瑞圖痛快淋漓、斬釘截鐵的快速運筆,使得觀者不自然就帶來一種急迫、緊張與不安之感,也許這也是張瑞圖本身的人生寫照罷。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再者,張瑞圖的《岳陽樓記》中很難看到一般草書家慣常使用的圓轉筆畫。在筆畫轉折處,張瑞圖經常取而代之的是“翻折”用筆。這種用筆方式使作品中呈現出一片方折之形,祛除了圓轉用筆的“軟媚”,棱角分明、力量強悍、骨氣洞達。怪不得清代書法家梁巚這樣評價他:“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爲一變。”

總之,張瑞圖的《岳陽樓記》確實是非常奇逸,二王之外另闢蹊徑。雖然在章法處理上稍顯疏朗,但橫畫的緊接、側鋒的銳利、翻轉的棱角、奇倔的字形、強烈的力感、動盪的氣勢都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爲之一振,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審美感受。給觀者以勁利茂密、酣暢淋漓之感,也恰好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張瑞圖緊張、不安的內心世界。

可以這樣說,張瑞圖的書法風格在晚明書壇上是別開生面、標新立異的,其創造力不容忽視。

以下爲張瑞圖《岳陽樓記》全本: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張瑞圖緊張、壓抑、不安情緒在行草作品中的表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