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美蘇兩國圍繞核武器展開一場激烈的角逐。核武器誕生後,核三位一體成爲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全面核威懾能力的檢驗標準,具體包括陸基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個方面。爲了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核大戰,除核三位一體外,美蘇還建立一整套覈報復體系,以便在遭到核打擊後展開覈報復。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具備一套遊離於常規軍事系統外的核體系。這個體系能敏感地預測到災難的發生,在覈打擊中倖存下來,並對局勢作出準確判斷,迅速發起覈報復,名爲“死亡之手”系統,又稱爲“邊緣系統”。它的運作原理是,通過地面傳感進行核輻射程度、地震、核爆炸檢測,一旦檢測到本國遭受核攻擊,又聯繫不到本國高層,就會默認高層已被摧毀,然後將發射核導彈的權力移交給導彈值班人員,無論軍銜高低都有權限按下發射按鈕,實施覈報復。

除了核發射井外,戰略轟炸機也擔負着覈報復使命。和平時期,擁核國都會派遣核轟炸機進行不間斷巡邏,一則可以避免被一網打盡,二則可以隨時展開覈報復。當國家高層被摧毀後,展開覈報復需要一個最高指揮中心,一般設立在地下基地中,比如美國的夏延山基地;也可以設置機動指揮部,比如美國的核戰指揮機E4B。

E4B雖然以“E”開頭,但它與電子戰沒有關係,是美國在70年代末專爲核戰而設計的一款指揮機,有“末日指揮機”之稱。整架飛機有14種不同類型的通訊設備,能在強核電磁脈衝的干擾下暢通無阻地通信;6個指揮艙室,完全能滿足作戰所需;官方宣稱最大航程可達11000公里,還能空中加油,理論上可以一直飛行到自然墜毀。據說此飛機造價昂貴,又承擔着最高級別任務,美國僅僅裝備了5架。

一般認爲,兩架E4B協同配合,可在空中指揮4000枚核彈發生,是覈報復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提高核威懾能力和二次核反擊能力的關鍵。目前,我國尚未裝備該類飛機,承擔核投放任務的轟-6K與美俄相比也有較大差距,核戰指揮機更是落後40年以上。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核武器擁有量與體量嚴重不符,確實有必要裝備類似的飛機提高國家核威懾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