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徽因穿的培華女中校服,款式源於文明新裝。好在聖瑪利亞女校的校服並不像其他學校統一製作,而是規定款式、面料,符合要求即可。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培華女中校服,最右邊的爲林徽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東方女子教育協進社”的英國人愛爾德賽,在寧波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女子學校,開啓了中國正規化女子教育之先河。此後,外國傳教士相繼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設立多所女學。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教會女校流行新式校服

1916年的北平,國民教育尚不普及,出現了一些教會學校,其中有專門接納女生的女子學堂(校),其中著名的一所就是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培華女中。

這所學校的女學生主要來自生活富庶且思想開明的家庭。作家林徽因就是其中一員。

在培華女中讀書期間,林徽因和她的幾個同學穿着校服,一起來到照相館合影,留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也成爲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資料。

林徽因穿的培華女中校服,款式源於文明新裝。文明新裝是民國初年,融合西洋服飾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特點而形成的服飾。

文明新裝形制爲腰身窄小的大襟襖,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腕,並呈喇叭狀,袖口一般爲七寸,稱之爲“倒大袖”,衣服的下襬多爲圓弧形,並在領、袖、襟等處綴有花邊。文明新裝裙子也比較短,但不曾縮短到膝上(在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衣料顏色以素雅爲主,形成了上世紀20年代前後,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調。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女學生裝束成當時時尚

1924年,清純的女學生裝束成爲時尚。張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緣》就有關於女子穿學生裝的記錄,“看她身上,今天換了一件藍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兩條白襪子的圓腿來,頭上也改綰了雙圓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長毫毛。”

民國初年,女學生的打扮一般是短耳齊發,濃密的長劉海,臉上一副無框眼鏡,短襖長裙,腳蹬一雙黑皮鞋。素色上衣四周鑲着鮮豔的滾邊,斜襟上插着一支自來水筆。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還有許多女孩子模仿十幾年前的女學生打扮。

上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走紅的京劇名伶孟小冬留存一張照片,活脫脫是一個女學生的樣子。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影星王人美仍然照常穿學生服、短裙,裝扮着女學生的樣子。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張愛玲上學時愛穿旗袍

清末民初,上海的學堂如火如荼,南洋公學、聖約翰大學,都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名校。此外,小學、中學教育也頗爲發達,其中著名的女校有聖瑪利亞女校、清心女中、中西女中、裨文女中、民立女中等。

聖瑪利亞女校也就是女作家張愛玲的母校。1931年張愛玲進入聖瑪利亞女校讀書。受母親的影響,張愛玲打小對服飾就有特別的興趣,她喜歡花花綠綠的服裝,步入青春期時,繼母孫用蕃帶來兩箱子舊衣裳,料子儘管很好,但是畢竟是舊衣裳。

張愛玲穿着暗紅色薄棉袍,走進了聖瑪利亞女校。聖瑪利亞女校是一所貴族學校,學生來自富裕或殷實的家庭。對於忽然間看到一個穿着彷彿碎牛肉顏色棉袍的女生,同學們投來詫異的眼光,讓敏感而自尊心很強的張愛玲不免有些難堪。

好在聖瑪利亞女校的校服並不像其他學校統一製作,而是規定款式、面料,符合要求即可。張愛玲1931年入校,這時期的校服是旗袍,學校規定土布、陰丹士林布料都可以,風格上素面花色、碎花、條紋都可以,總體上要求儉樸。張愛玲便用新的陰丹士林布料做了一件旗袍,這着實讓她興奮了一陣,旗袍也是張愛玲喜歡穿的一種服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