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中國天文學史有一件大事,留美的中國學生張鈺哲於1928年11月在美國葉叭士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點擊查看原圖

  20年代,張鈺哲在美攻讀博士學位。他利用葉凱士天文臺的60釐米反射望遠鏡進行天文觀側,當他檢查拍攝的一張底片時。意外地發現一顆條狀的星象。這是不是一顆小行星,他並無把握。他又繼續了一個月的觀測。並對此進行了精確的計算,證實這是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慣例,發現者有權爲它命名。小行星的名字多是神靈、國家或偉人的名字。看過小行星表,除了139號小行星的名字叫“九華”是清朝一位攝政王命名的,而發現者並不是攝政王,而是一位名叫華生的美國人。這樣,張鈺哲果斷地將這顆編號爲1125號的小行裏命名爲“中華”。

  從美國留學回來之後,張鈺哲直到50年代纔有機會再看看他的“中華”。1957年10月,他利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一架60釐米望遠鏡尋找這顆有20餘年未再見面的小行星。這一期間,他與同事已發現了好幾顆小行星,其中有一顆酷以“中華”的小行星,但他仍不能肯定這就是“中華”。針對這一觀側結果,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闡述這個問題。

  到1977年(又過了20年),“中華”的蹤影仍未觀側到,但是張鈺哲對1957年那順酷似“中華”的小行星有了很好的觀側結果。爲此國際小行星中心決定用這顆“贗品”替代“中華”,這倒成了一個在中華大地發現的“真中華”了。

  “原中華,仍在太空蕩遊嗎?但願未來的觀測可再睹“原中華”的丰姿。

    相關文章